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有机化学课

最近重读《迴盪化学两极间——寻找美丽而感性的中间地带》。虽然作者用比较“浅显”的写作方法叙述化学和它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可是还是怀疑没有化学基础的大众读完这本书是不是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本不算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科普书”,可是如果有一些大学化学知识,那么读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尤其在读到关于利用核磁共振(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光谱仪来检测豉虫油的分子结构时1,思绪马上回去大学有机化学课堂上的NMR章节。

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系的必修课。除此,还可以再选修其他化学课。本来想要分析化学,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却是上了无机化学课,可能有部分原因是教授提起过无机化学非常难搞懂,所以想要试一试到底是不是如此。(结论是,教授没骗人)

大部分的有机化学课都不难,可是偏偏就是搞不懂NMR章节。到现在要弄不清到底什么尖峰代表什么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就算能知道全部的官能团,也还要拼凑出最后的完整化学结构。所以课堂测验和考试时,NMR的考题答案都是用猜的。

因为这个NMR,这个星期读了关于如何发现核磁和发明核磁共振光谱仪的历史2。才知道原来NMR发展历史上因为有了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数学应用革新才使核磁共振灵敏度增加了近百倍。3

在这本书里还读到了关于合成。有机化学里其中最喜欢的内容就是合成。作者说得对,

                合成位居化学核心,它使化学接近艺术,但其内涵仍是符合逻辑的,凭着这点便足以驱使一些人尝试去教导电脑设计出制造分子的策略。4

课堂测验会列出原始分子和最终分子,那么学生就要凭借“想象力”和逻辑写出一步又一步的合成化学方程式。不知道合成对其他同学是不是造成困扰,可是那是最喜欢的课业。为了写这篇短文翻阅了大学课本,还翻出当年教授复印给学生的几个合成步骤短纸条,全都是回忆。

如果没有合成知识,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化学分子将不存于世。还在杜邦时,有一次在中国和美国同事开会讨论下一代制冷剂。还记得晚餐后在路上,问了一位美国负责技术的同事,你们是如何开发和研究出新一代分子?他回答说最初是通过电脑筛选出候选分子,然后再检测个别合成来确定哪几个分子能脱颖而出。

合成如此重要,所以这一首诗赞颂合成,5

         在生活的小游戏里

         几无一物可称得上美丽或有用的事物,

         但是你却能在瓶樽里,

从黑漆漆的煤焦油中萃得:

油和膏,蜡和酒,

还有苯胺的迷人色彩:

你可以从黑漆漆的煤焦油中

创造出任何事物(只要你知道如何做),

从药膏到一颗星星。

June 23, 2024 - RC          

1 霍夫曼Roald Hoffmann  吕慧娟 译:《迴盪化学两极间——寻找美丽而感性的中间地带》。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515日第1版,2001228日第版第5次印行,第14 – 16页。The Same and not the Same by Roald Hoffmann. © 1995 b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周嘉华  倪莉:《化学中的火眼金睛——现代分析技术》(诺贝尔奖百年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月第1版,第142 – 149页。

3 〈Fourier Transform的玩笑〉

4 霍书,第100 – 101页。

5 如上,第105页。诗名为〈化学原料供应站〉(chemical feedstocks),作者为彭区(Punch)。

2025年1月25日星期六

杨联陞的一本小书

最近在读杨联陞的一本小书,主要是他在1985年“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演说。杨联陞阐释“报”、“保”和“包”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

以前就个别“字”在甲骨文渊源或是在不同时空里的用法不同而带出含义与现今认知的相异而感兴趣。一字一文化, 本是读古文或是历史研究重要一环。

对杨联陞文章感兴趣自始于对西晋占田课田问题探索1,所以后来买了他的一些书,才知道他对历史各领域都有研究心得。他著书不多,可是培养出一位学生,余英时,可抵万本书矣。

June 08, 2024 - RC

1 《西晋占田课田》

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中华书局,20169月第1版。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嘉靖的威柄在御

很多年前读过胡吉勋的《“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对他竭泽而渔,收集大量大礼议有关人员相关文集、籍贯、仕途和人际关系网作出的排比结论而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知道他刚出版《威柄在御——明嘉靖初年的皇权、经世与政争》,就透过学林买了,只是到现在才拿出来读。

很久以前以为嘉靖只是一个沉迷在自己道教的世界,政事与他无关,就和他的孙子万历一样,一贯地不上朝。后来了解嘉靖更多才知道原来他虽然在深宫中,可是他还是掌握最终权力,从不让出手中权力于他人一丝一毫至死。只不过他把那些繁琐政事下放与权臣,专心研究他的兴趣。这可以在从他一个15岁藩王入主帝位,在初年就知道如何运用手中权力强力贯彻他的意志,“威柄在御”是也。

当然这也是皇权制度在洪武已臻成熟,要不然正德和崇祯如何能在一纸命令下就对那些权势熏天的大太监拿下,完全没有汉唐的倒持太阿或是霍光的罢黜故事。

回来这本书。读了《威柄在御——明嘉靖初年的皇权、经世与政争》才知道原来王阳明在大礼议是支持嘉靖。除了他的学说为大礼议提供了理论支持,王阳明也对那些支持嘉靖的弟子表示了态度上的支持1。这是以前不知道的故事。在以前对那些靠大礼议献媚上位的认识就是统统都是小人;而那些被杖死或杖贬或下狱的官员都是耿直大人。可是想不到原来王阳明是支持大礼议的,这还有点认知上的冲击。

大礼议里对阁臣和各部大臣的镇压导致后来政治更加浑浊,只有唯唯诺诺才能生存晋升。一艘已是破船的明帝国只能颠颠簸簸驶向漩涡,一路向下。

May 18, 2024 - RC

1 胡吉勋:《威柄在御——明嘉靖初年的皇权、经世与政争》。中华书局,20211月北京第1版,第1 – 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