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在《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里的〈蒋介石和开罗会议〉对蒋介石和中国代表团在开罗会议里的表现评价非常低。作者还认为蒋介石在开罗会议对缅甸战争不热衷也不是他的主要议程。而且他还说是蒋介石在会议里对出兵缅甸立场坚持导致中国和盟友美国之间关系破坏。这些读起来就觉得和所知道的开罗会议不相符。
林孝庭如此写道
林孝庭如此写道
通过仔细查阅蒋的日记和围绕开罗会议的日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在会议前夕,即便蒋并非有意忽略盟军提出的反攻缅甸计划,他对此事也实在并不热衷。尽管他对派遣中国军队入缅不感兴趣,但是蒋未曾考虑到的是,他对中国出兵缅甸一系列前提的坚持最终破坏了中国和最亲密盟友美国之前的关系。这体现出蒋在处理全球性战争策略事务上缺乏经验。1
开罗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花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来讨论缅甸战役计划,而后者的重要和紧迫性却从未得到蒋的认可。2
齐锡生就不是这么认为。在《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作者对蒋介石和他的代表团在开罗会议和美英双方在缅甸战争计划讨论过程都有很详细的叙述。
以上这些发展清楚显示(11月21日至11月26日),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的努力目标,是要取得盟邦保证缅甸战争必将及早执行。3
陶涵(Jay Taylor)说蒋介石“渴望”参与缅甸战争。
现在他(蒋介石)已准备好(甚至是渴望),投入总共十八个师的兵力参与第二次缅甸战役,只要盟国有空中与海上的优势。4
而对于中国代表团在开罗会议里的表现,齐锡生则认为反而是美英双方不尊重中国代表团。要么没有事先与中国代表团磋商讨论议程,要不就是没有提供具体计划内容,反而是在会议几个小时前才收到一份简短大纲而已。所以可能就是这些导致林孝庭觉得中国代表团“缺乏准备”。
此后在整个开罗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团员都被盟邦的某些动作,凸显出他们似乎非常无能,对应该讨论的事项缺乏准备,又似乎没有能力作出扎实的计划工作。但事实上,中国陷入这种窘境的部分原因,是英国人根本没有给予适当尊重,然后使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看起相当愚蠢。5
只是很好奇为什么林孝庭没有看到英国人这一些呢?
July 20, 2018 - TAD
1 周锡瑞、李皓天 主编,陈骁 译《1943年:中国在十字路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8。第346页。1943: China at the Crossroads, Edited by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tthew T. Combs. Translated by Chen Xiao
2 如上,第360页。
3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初版,第363页。
4 陶涵 (Jay Taylor):《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上)(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2010年3月29日,初版三刷,2010年5月10日,第273页。
5 齐书,第361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