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

胡适为美国大使

抗日初期,胡适被派往美国为大使,而胡适也“不负众望”,周游美国演讲中国如何勇敢抗敌而日本为侵略者的舆论宣传。对于胡适在华盛顿的大使活动就了解不多,可是还是在心中认为胡适应该有尽到大使的责任,要不然怎么会有后来的对华财政援助和对日武器禁运。除此,还认为宋子文对胡适的坏话和破坏,只是一个皇亲国戚在美国和重庆间搬弄是非,无非只是想把胡适弄走,自己独揽大权。

可是最近读了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对这一段历史认知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作者认为胡适做为一位大使,根本就是不合格。从来没有积极主动游说华盛顿,只会循规蹈矩,乖巧地等待美国自己改变。美国要给什么,如何给,几时给,胡适只是做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就是胡适的“不作为”,蒋介石只好派遣宋子文到美国去做“大使”应该做的事。宋子文不按理牌、莽撞、和各个部门负责人交涉搜集情报。如果已经批准的方案受到美国官僚刻意拖延阻扰,甚至“不顾礼仪”,直接向总统投诉,直到要的东西到手。

学界一路以来的说法就是胡适在外交上贡献极大,若不是胡适在大使工作上的付出,美国对华援助和对日强硬也不会如此。其中,余英时就对胡适为大使表现赞誉有加。

就中立法而言,余英时认为胡适努力影响美国在中立法的立场1。可是齐锡生就认为胡适内心不赞同重庆的做法,而他对改变美国政府政策的努力也只是虚应故事。2

就财政援助而言,余英时认为胡适作用很大3。可是齐锡生就认为胡适在整个借款过程中,并没有做出重要贡献,甚至觉得胡适对借款事务的冷漠态度有时达到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4

就对日禁运而言,余英时认为胡适一样努力不懈地去完成5。可是齐锡生写道胡适未曾在私人场合向美国领袖做过恳切动情地说服工作,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批评商业界和日本地贸易活动去阻止美国战略物资流向日本。所以作者认为胡适在美国对日禁运工作上只是起了微作用,并没有起到决定性效果。6

除了这些,余英时认为194111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执是有关系的7。可是齐锡生却有个完全不同的叙述。齐锡生认为把美日谈判破裂的功劳归于胡适身上,有张冠李戴之嫌8。作者写说胡适在听到美国提出的妥协方案时,只是温和反应。胡适对美日密谈大趋势感到无能为力,既然美国人已经决定,则中国也无能为力去加以阻止9。对比胡适被动性,宋子文的积极斡旋努力才使失败转为胜利,而也是宋子文提供准确情报才能使蒋介石能掌握全局而做出正确指示。10

最后,余英时引用郭泰祺在1942106日写给胡适的信,里头写道

                兄持节四年,誉满寰瀛,功在国家,一旦去职,中外同深惋惜。其难进(弟所知)易退(亦弟所知)有古人风,尤足为士林矜式。……

认为胡适的大使去职是“飞鸟尽,良弓藏”,对国民党的利用价值已失。11

齐锡生则写道

                何以蒋介石长时间以来能够如此委屈地容忍胡适?即使中国政府在1940年中期已经明确决定放弃胡适——陈光甫争取美国借款和军购的做法之后,蒋介石仍然把胡适留在大使位置上达两年之久。而在这段时间里,蒋介石不断地希望胡适能够改弦易辙,做出一些积极贡献。只有在对于胡适彻底失望之后,蒋介石才终于在19429月免去胡适地任命。12

作者认为,胡适处理中美关系前后一共5年,其中4年担任驻美大使。仅就时间地长度而言,已经看得出蒋介石对他的尊重了。13

对比前引郭泰祺的信中说到胡适功在国家,誉满天下。蒋介石在珍珠港事件前一日的日记写了这么一段话,

                胡适、郭泰祺、陈光甫等毫无志气,不知责任,更无国家观念,唯以私利权位为谋。对于此等政客奸商官僚不道非人之所为,时起忿愤。不可抑止,岂不自我小乎哉。

齐锡生写道“正当他人以为胡适对于卫护国家利益有功之际,蒋介石这番疾言厉色的指责,还把郭泰祺和陈光甫拉进来,可见他的评价是绝对的负面。”14

可能因为胡适对美工作“享誉士林”,就算胡适已经离职,蒋介石却在19421017日写说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藉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不顾。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获罪于美国,而外间总谓美国不敢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换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齐锡生写道蒋介石对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没有给胡适丝毫功劳,对于胡适和美国人的关系,以及他在美国的活动,做了露骨的评判。15

齐锡生和余英时对于胡适为美国大使的表现有着迥然不同的叙述。而宋子文也不是一个只会在背后做小动作的典型“坏人”。若不是宋子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四处搭线,也许真如胡适所说的,中国只能“苦撑待变”,被动等待国际大环境改变的那一天到来。个人主动努力真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与结果,能不警惕吗?

Sept 19, 2021 - RC           

1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5月初版,201210月初版第3刷,第68页。

2 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7月初版,第105页。

3 余书,第68页。

4 齐书,第89页,第161页。

5 余书,第69页。

6 齐书,第109页。

7 余书,第65页。

8 齐书,第509页。

9 如上,第497 – 510页。

10 如上,第513 – 520页。

11 余书,第71 – 72页。

12 齐书,第163页。

13 如上,第74页。

14 如上,第511页。

15 如上,第511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