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金三角国军

三年前一位拥有国际战略思维的朋友转发关于泰北孤军的故事。因为对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只是知道柏杨的《異域》、鸦片和王杰在电影里催人泪的歌曲。

读了《金三角国军血泪史——1950 - 1981》,才对国军当年在异国深山丛林里从“苦撑待变”到变成孤军的历史有了点概念。之前以为是国府遗弃国军,不过作者认为李文焕的第3军是自愿留下来,而第5军的段希文却是奉命留下来。只是最后国府没有兑现诺言资助第5军,让他们变成“孤军”。 

也是因为孤军在后来协助泰国剿共有功,才能获得泰国允许居留取得公民身份。只不过作者认为因为后来长官失责,导致还有1300名官兵(32.5%)没能入籍(乘以平均每家人口数“5”大约有6500人),实在让人遗憾。1

而泰国政府以解决国军武装经验来应用在几年后的马来西亚共产党。泰国说服马来西亚政府,对马共既往不咎,无偿给予土地自谋生活。所以后来马共也放下武器离开森林。作者认为这是泰北国军对泰国的另一贡献。2

之前在网站看到泰北孤军入祀忠烈祠。当时磅礴雷雨,天地鬼神同哭泣,仿佛诉说着孤军在外多年,终于可以回家了。

May 09, 2024 - RC

1 覃怡辉:《金三角国军血泪史——1950 - 1981》。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初版,201912月初版第6刷,第323 - 325页。

2 如上,第327页。

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

朝鲜译官

之前在读关于朝鲜在明清之际如何与中国文人交流,他们大多是通过笔谈,极少朝鲜使团文人能无碍以汉语沟通1。所以一直以来都对使团译官角色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确保朝鲜能在礼仪森严的明清两朝,按礼进退,占有“第一藩属”的地位。

通过罗乐然的《达志通欲——朝鲜汉语译官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中朝关系》,我们知道原来译官角色在200多年里不尽然都只是“译官”,随着时势和内外关系改变,译官扮演角色都不同。

清初之际,因为华夷观念所以普遍上朝鲜士大夫在入京后不愿意接受礼仪安排。这些工作都交由其他职级的官员,而译官就是因这而获得重视。到了18世纪,朝鲜社会中理学和北学在华夷观念之变,也让更多译官在朝鲜文人与清朝文人甚至中国文化书籍交流扮演更重要角色。有的译官因阶级被轻视,文采在朝鲜得不到重视,到了中国因流畅汉语和清朝文人交流,反而让更多朝鲜国内知道中国不是蛮夷,清朝文人也可以知晓一些朝鲜国内政治斗争。到了19世纪,朝鲜不再是封闭社会,清朝国力在列强威迫下也日落西山,而译官在此时也不再单纯是中朝间文化中介。译官在国内外压迫下的改革浪潮也扮演了更重要角色,有的甚至是领导者。2

纵观明清与朝鲜之间交流,朝鲜译官不占有显著地位。他们只是在这一段朝贡历史一个很小的角色。大多都默默无名。能留下名字的不过乎那么几个人。我们现在利用朝鲜史料看回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官方实录或贡使游记和日记。期待将来会有更多其他途径来检阅中朝关系叙述。

March 31, 2024 - RC

1 《跨国友谊》

2 罗乐然:《达志通欲——朝鲜汉语译官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中朝关系》。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学术出版部,20224月,第56、第76和第84页。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遣唐使

从小读史知道唐朝盛世期间,域外各国都派使来进贡或是遣送学生来学习何谓大唐文化。这几年由于读了很多明清与李氏朝鲜之间关系,所以也对遣唐使感兴趣。

最近读完韩国学者在1997年出版,2022年中译版《古代韩中外交史——遣唐使研究》。这本书除了对新罗、百济、高句丽与渤海和唐朝的关系有全景式的叙述也研究遣唐使来返唐朝的路线。只不过不知是否因为新罗留下来的文献不足还是作者觉得占有这本书篇幅太多,没有深入研究遣唐使对旅程、异国文化和唐朝政治的看法。而明清的朝鲜使者留下丰富的旅途日记和返国后的文人间书信往来,这些对当时政治与文化研究都非常有价值。

读完这本书,加上之前了解的高丽与辽、宋和金间的关系,对这千年来中朝关系历史也有个大概明白。

March 22, 2024 – RC

权悳永   楼正豪 译:《古代韩中外交史——遣唐使研究》。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7 BOD一版。  

2024年11月11日星期一

北齐的统治集团

解析魏晋南北朝历史都离不开各利益集团间错综复杂婚姻、种族、文化、宗族、门阀和地域关系。很多学者向来解释这一段几百年的政治斗争都遵循陈寅恪开创中古史的典范。可是王怡辰在他1994年取得历史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到2005年增补修改出版的《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里为我们仔细梳理当时政治博弈中,试图解释这一切不一定就是“胡汉冲突”一简单解释,其中更多是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自身权力而进行的布局。

这本书读到更多以前不了解的北齐中枢历史。其中就有北齐政治前期拥有晋阳和邺城两个中心,而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勋贵都在晋阳,没有晋阳权贵和娄太后的支持,皇位是坐不稳的1。东魏北齐历史里,只有高欢能驾驭全部利益集团,后来的北齐君主因晋阳势力,就试图建立邺城军事势力以保皇权。可是只有到了王朝末期,在各个地方利益集团相继击破后,邺城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可惜到了这一步,北齐也已溃烂至无法收拾。

这本书也提到关于高慎叛逃北齐的故事。以前都是讲述高慎因妻子被高澄调戏而萌生叛意。作者认为高慎叛逃可视为河北坞堡勋贵对高欢意欲整肃他们的反击。而高欢高澄父子回应此事,也是精心计划和和打击河北坞堡勋贵的其中一步。2

虽然北齐历史很短,可是当第一次从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到隋唐典章制度很多都是源自北齐,可是错愕不已。因为之前都是认为隋唐制度想当然尔是遵循北周。北齐如此荒唐,那可有什么制度好讲。所以当年在台湾书局看到这本书时,就买了下来,希望能更好理解北齐政治,而不是一句“短命荒淫”就带过这不怎么让人看重的一段历史。

March 10, 2024 - RC

1 邺是政治中心,云代(晋阳)是军事中心。“从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至北齐承光元年(公元577年)的43个实足年数之中,高氏执政者共穿梭37次,驻在晋阳的时间约29年,在邺都的时间约14年,在晋阳时间为在邺都时间之倍,所有的高齐皇帝皆在晋阳即位,如果继承者原不在晋阳,亦趋赴晋阳登基。”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72版,第92页。原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二分。(1986年)

2 王怡辰:《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101刷,第179 – 183页。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

读《翦商》,二

人祭和人殉在商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翦商》作者以他高超历史叙述手法,完整为读者讲述什么叫做真正的商代,为什么武王伐商前的忐忑失眠与周公费尽苦思想要抹尽任何关于商代这一段血腥的历史记忆。

比如在在盘龙城早商遗迹,以往的书籍都不会对此有什么特别记述。至多是认为商代势力范围达到了遥远的南方。可是在《翦商》里,作者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认为这是“武德沦丧南土”,盘龙城里没有挖掘出乱葬坑和人骨,这里的商人放弃了人祭血腥宗教仪式,采取更为和平的文化1。这是在读关于商代考古书籍都没有提到的观点。

其次,以前书里讲到亶父离开豳地到岐山是为了避开戎狄骚扰。可是《翦商》通过考古认为豳地没有戎狄袭击的迹象,而当地(碾子坡)聚落还一直延续。所以亶父迁徙不是什么堂而皇之还是深得人心的故事由来,而是周人接受商王朝的“招募”,到岐山(周原)当商人附庸和马前卒2。而此时的周人角色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捕猎周边山地的羌人献给商人充当人牲3。这就是周人在灭商后不愿提及的“黑历史”。这一段历史是作者利用《易经》的记载来还原这一些千年来没人读懂的故事隐意。也是因为亶父替商人捕猎羌人(周人同宗、近邻和联姻盟友)这不合周族传统伦理,所以大儿子和二儿子与父亲决裂,离开这是非之地。而不是传统解释为为了小儿子,牺牲小我,为了季历继位而离开。4

《易经》不是后人吹嘘的阴阳玄学还是什么风水,其实只是周文王在演算他的现实际遇或是周人故事时的文句。那些命理师不要张口就是什么易经运程命格,贻笑大方。其中就有关于周文王相遇吕尚的故事,《易经》里都一一为我们讲述他俩是如何讨论密谋“翦商”大业。5

而以往书籍对于周原甲骨的发现都只是认为这是在周代商前的甲骨价值。可是作者却可以在探讨为什么甲骨文是那蝇头文字由来和藏在地窖深处,推测出是周文王秘密学习商王占卜,企图也想通过与“帝”的沟通,进行若被发现就可能被灭族的“翦商”计划。作者把周原甲骨和宫殿遗址布局解释得合情合理,想象力可谓是惊人!6

作者还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妲己的印象描述。透过《易经》的解释,作者认为妲己才是让周文王获释出狱的关键因素。而后来的武庚很可能还是妲己生的。这一些真让历史重写了。7

相比人祭,人殉到了明代前期还盛行。可是残忍人祭彷佛不曾发生过,历史文献没有记载8。只有当安阳殷墟被挖掘时才发现原来商代后期是盛行人祭,甲骨文里很多文字都与杀戮祭拜有关联,这才揭开中华文化里缺了的一块。其中就有“册”,这个字以前都被认为是简单的木简连缀起来的象形文字。可是在《翦商》里却认为是剁成块的意思9。《翦商》里利用出土的骸骨还原人祭时骇人的杀人手法。无法想象是商朝时竟然对杀人祭拜甚至吃人肉拥有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入魔的表现。10

也是因为商人对“帝”的崇拜,武王在攻入商都后,竟然会对纣王尸体射箭和砍下人头,悬挂旗下。以前对武王此行为感到不解,不是说周人正义之师吗?为何对敌人之首如此残忍。《翦商》认为“他(武王)熟悉商人的宗教思维,知道必须用法术对抗法术,化解纣王自我献祭可能带来的后果和流言,方法则是表演一次战斗和处斩,展现纣王被俘和被杀的全过程。”11

后来的周公对周朝建立甚至后来中国伦理传统文化奠定的贡献,远远大于之前认识。人祭到商代覆灭已经延续两三千年,所以要把它根除,谈何容易12。所以后来周公说得最多是人的“德”和“天不可信”。不要奢望靠拜祭天帝和诸神可以让世间事顺心顺意,要靠的是人的德行,周公要杜绝人祭行为。而对于周公能化解商族的血腥行为和留给商人活路,后来的商人后裔,孔子对其是非常感激和理解。所以孔子说就久不梦见周公,应该理解为孔子对周公苦心孤诣,想说很多却不能明说,只能在梦中倾述。13

《翦商》把历来夏、商与周的历史一并重述。三千年前的幽暗历史在作者笔下一一浮现。祭祀与墓葬中的人祭与人殉都是商代一朝其中重要的一环。《易经》不再是什么风水玄理而是历史文献。这一些都是看这本书的最大心得。

Feb 10, 2024 - RC

1 李硕:《翦商:殷商之变与华夏新生》。广西师范出版社,202210月第1版,20235月第9次印刷,第145 - 159页。

2 如上,第313页。

3 如上,第341页。

4 如上,第319页。《翦商》认为后来季历与文丁王死于内斗。新王,帝乙对于西部扩张事业不感兴趣,所以在帝乙三四十年中,甲骨卜辞没有周人记载。第322 – 323页。张光直在1979年就对帝乙帝辛的卜辞中还没有看到周人的记录感到不解。《中国青铜时代》,〈殷商关系的再检讨〉。三联书店,19999月第1版,第164页。

5 如上,第434 – 436页。

6 如上,第327 – 339页。

7 如上,第371页。

8 在李峰的《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通过甲骨和考古计算,至少有三万人为宗教仪式被杀。第92页。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20201月初版。译自Li Feng, 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New Approaches to Asian History Book 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9 如上,第259页。在《商史与商代文明》对,册,有两个解释。一是“杀”,一是“册封”。第173页和第182页。孟世凯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月第1版。

10 2006年时,孟世凯就写,“总之,对商代史的研究不仅限于王位更替、祭祀与征伐,应对商代社会生活做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探讨。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希望再把一个有高度文明、社会生活多样的商代写成天天杀人、血淋淋的一部历史。”《商史与商代文明》,前言。

11 《翦商》。第495页。 启良在《中国文明史》就认为这不是道德高尚者之所为。花城出版社,20011月第1版,第211页。

12 《翦商》,第525页。

13 如上,第570页。余英时就认为是“孔子对自己老去而不能见“道”行于世的深切失望。”《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1月初版,第156页。同书,“我们很容易想象,当孔子一再与周公于梦中相会,他必定会不断地被训诫要“制礼作乐”。”第157页。

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

读《翦商》,一

一直以来对甲骨文或是金文都非常着迷,尤其是其甲骨考古和青铜器铭文历史渊源1。从没亲眼见过甲骨,对于它竟然可以在3千多年后被世人释读、证实商代的存在和印证《史记·殷本纪》里的世系表,现在想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当年第一份工作是需要星期六上半天班。放工回家后看到电视在播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座谈会,对于工作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鉴定“武王伐商”切确年份。工作组利用碳十四技术、文献、甲骨和金文等里的天文资料和历史排比,“确定”这一重要历史年份。

前几年醉心于西周灭亡的历史2,没读《翦商》前,还真的对殷商灭亡的历史停留在《封神榜》的印象。也因为《翦商》,完全颠覆了小时候到现在对商周间关系的概念。读罢,不禁倒抽一口;作者那想象力和故事叙述能力,非一般历史学者能模仿。真如以前读过有人说;做甲骨文工作需要“诗人”般天马行空的感性能力才能出色地解读先人的字意。

去年因为一位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朋友介绍,所以才知道这本书。在以前,读到商代人祭和人殉时,书里要么轻轻带过,要么就是那么写多两句,什么残忍,什么血腥之类。看过也没什么印象。可是《翦商》里图文并茂,一一仔细根据考古挖掘和甲骨文释读,完整全面为读者呈现出商代,尤其是商代后期那一段不堪入目的历史。也因为这样,去翻读一遍书柜里所有关于商代历史和考古的书籍,想印证到底商代是不是如《翦商》所描述一样,凶残血腥。

除此之外,《翦商》里对有些夏和远古文明的一些叙述也和以往书籍里看到的不一样。作者利用“千粒重”来计算二里头出土的粮食样本,得出稻米重量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3

作者认为

                从历史时期直到现在,江河下游的平原地带都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但上古的石器时代则截然相反,在没有人为筑堤干预的情况下,江河在平地上容易呈漫流状态,而湿地沼泽并不适合农业。4

以前都觉得水稻是南方的农作物,在二里头时期竟然是当时最主要粮食。而一般书籍从来都没有解释在上古时期,对比下游平原,人们可能大多数都是群聚在高地和上游。

最后作者认为因为二里头的人掌握了青铜和水稻技术,还有“龙”崇拜,才能在普遍萧条中建立繁荣聚落5。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龙”崇拜能支持二里头文化与其他聚落的不同呢?

而对于二里头或夏都的灭亡,作者更是推测是夏都的王族和铸铜族群发生激烈冲突,而铸铜人在最后危机时联络了商族,内外合应,一举灭了夏王朝6。如此“合理推测”,还是第一次读到。

接下来,作者在叙述关于商代历史兴起和灭亡,更是发前人未有之见。

Feb 10, 2024 - RC

1 〈毛公鼎里的周宣王〉

2〈犬戎在哪里〉〈犬戎到底在哪里〉〈舜死在哪里?犬戎在哪里〉〈犬戎在哪里,最后的答案?〉

3 李硕:《翦商:殷商之变与华夏新生》。广西师范出版社,202210月第1版,20235月第9次印刷,第37页。

4 如上,第41页。

5 如上,第46页和第72页。

6 如上,第97页。

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

清末铁路国有

在读《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 – 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外交插曲》,对清末铁路国有政策有些疑问。清廷为何对铁路收归国有一意孤行?记得中学历史课本对这一政策嗤之以鼻,认为是清朝政府假公济私,出卖国家主权去借列强钱来没收民间资本。

为了这疑问去翻了几本书。李剑农认为铁路国有政策主持人盛宣怀“想借铁道借款,一面扩充私囊,一面巩固权位,因投合皇族内阁集权的心理,提出一种铁道国有政策。”,“粤省已早修筑(铁路),川省宜万一段亦已开工。忽然说要取消商办案,以国有名义,把权利送给外人,因与各省商民的权利发生直接的冲突……”,“此次争路风潮,当然有革命党人在里面煽动;但是若与商民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煽动未必有这大的效力。”1

蒋廷黻认为民间资本不够,公司领袖人物借公济私。铁路建设成绩不好,进行很慢,所以借外债来把铁路收归国有本是一种开明政策。不过由于是名声不好的盛宣怀执行铁路国有,加上满清已丧失人心,就算是好的政策,人民不信任。更何况民营公司的股东又要损失大利源,革命党又从中煽动,所以就引起多数人反对。2

郭廷以也如是认为。民间资本不足,如欲筹足建设,不知要待何时。公司职员复侵蚀挪用,更予政府口实。所以铁路国有政策无可厚非。“一以列强投资铁路为一种侵略行为,二以人民对满清毫无信心,三以绅商的切身利益受到剥夺,四以革命党及请愿失败的立宪派正在伺机而行,于是反对的呼声随之大起。”3

胡成在1997年出版的书里认为铁路建设需要巨大资本,各省实际难以筹足,加上铁路公司职员亏空公款;各省虽有几千万元却只建设了数十里,若不国有,百年都无法完成铁路修筑。作者也认为那些想借着民办铁路谋取暴利者因铁路国有而感到不安,为阻止其实施,煽惑民众反对。也因为清廷强硬应对,不欲交予资政院协议,执意推行,下对抗议民众“格杀勿论”的上谕,导致民间更大反弹。4

萧功秦写说商办铁路有三大弊端。第一,民间无法筹集所需巨额资金和修路效率低下。第二,缺乏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管理监督机制,导致贪污滥权。第三,商办铁路各自为政,各省路线交错,重复建设,造成惊人浪费。其中也有些人把兴办铁路看作捞取发财的大好机会。5

萧功秦详细地写了关于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和为何到最后会失败。其中中央政治权威低下、主持政策的盛宣怀与民间彼此信任不在。加上盛宣怀在处理对商办铁路补偿数额上“斤斤计较”,不若是个政治家应有的“识大体”的“模糊”,引起了四川对这一政策反弹。再加上舆论被民间“清议”所执,最后利国惠民的铁路国有政策竟变成革命导火线。萧功秦也叙述了贷款条约内容,其实条约合情合理,外国并没有欺压清政府或是清政府有任何出卖国家利益的协议条款。6

明白了铁路国有政策为何失败,其实就是当一个政权失去了统治权威,国家当权者和人民之间没有了信任,一个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怀疑其中是不是另有所图?当时清末民族主义觉醒,激烈的排外主义扬起“爱国”旗号就能把一切反对势力当作是出卖国家主权。民间被“清议”挟持,哪还容得下理性辩论。所以铁路国有政策是对的,可是却意外成了清朝覆灭的导火线,论谁也始料不及。要不根据唐德刚写道,武昌起义之际,孙文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典华城(Denver)一家唐餐馆中打工,当“企枱”(粤语茶房)7。可不是“仍然为筹集经费在美国旅行”的革命国父。8

Dec 15, 2023 – RC

【美】李约翰  孙瑞芹 陈泽宪 译:《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 – 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外交插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月第1版。

1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20029月第1版,第265 – 266页。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37月第1版,第110页。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月第1版, 384页。

4 胡成:《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建》。上海三联书店,199712月第1版,第183 – 184页。

5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1月第1版,第279 – 280页。

6 如上,第281 – 311页。

7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伍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61日初版1刷,2010216日初版17刷,239页。

8 白吉尔  温洽溢 译:《孙逸仙》。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621日,第222页。Marie-Claire Bergère, Sun Yat-sen, LIBRAIRIE ARTHÈME FAYARD 1994

2024年9月20日星期五

清末法制改革

清朝政府在末年有两个主要议题,立宪和法制改革。

法制改革里最为人所了解的是废除了残酷肉刑,代为更能与西方文明接轨的死刑方法。而在卞修全的《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里,除了刑法改革,可以了解更多其他法制改革的细节。

其中就有关于商业法律的制订;推出第一部独立的商法典1。作者认为商律的制定“肯定了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公司的合法地位和商人从事商业活动所应遵循的一般规则。”和“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法律地位,确认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权利,资本主义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获得了法律的保障,使得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高潮。”2

历史学家袁伟时认为清末法制改革里最大成就就是经济自由。对比法制改革之前,中国人可以在传统经济里自由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可是却有财产权的限制。而新兴经济的经营却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设置垄断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3。商律的制定除了松开经济上的捆绑,袁伟时认为经济自由对人的解放更为重要;“没有经济自由,只能事事仰承官府旨意,公民权利就失去基础。”4

袁伟时没有点破这句话在中共执政后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国家控制一切所有衣食住行经济政策的惨痛后果。袁伟时含蓄举出张东荪和那个时代知识阶层所认知的“计划经济”,幻想能为人民带来的好处的例子,这些知识分子后来只能“吞下适得其反的恶果,昭示清末新政肇始的经济自由的极端重要性。”5

闸门一开,自由的阔度只能越来越大。清末法制改革只能让更多人要求更多自由。

                以公民的自由权来说,清政府不但于1906年炮制了《报章应守规则》,规定“不得妄议朝政”,还在翌年所定《大清报律》中变本加厉,规定报刊均需在发行前送审;且“不得揭载: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等等。6

没有传统帝制后的帝制中国,也一模一样照抄一番;“不得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不得传播政治性的负面言论”。滑稽不?

立宪和清末法制改革未能阻止清廷覆灭,可是这些宪制思想和法律的制定到后来民国大都有被采纳或改进。清廷未能因这些改革而挽回人心,其中很多原因。改革来得太慢,太少,当改不改。直到政府威信不在才来改革那一点点,为时已晚。贪污已是侵入心脾,监察、司法和贪污之间已没有界限,没有独立有力新闻舆论监督。官场习惯是上下一起贪,政体如何能不烂呢?

最后,袁伟时认为清帝国覆没的直接导火线是1911年强制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

一是直接侵犯广大民众的权益,触怒众怒,犯了一般统治者通常不敢犯的错误。收回铁路利权,不是一般商业行为,而是经济利益和捍卫主权的政治行为相结合的群众运动。……清政府收归国有,既违法,又与民众对立。加上政府手中没钱,打算借外债来办,更引发强烈的民族情绪。火山因此喷发。

     二是重蹈洋务运动覆辙。……市场,也只有市场,才能教会人们怎样经营自己的企业。越俎代庖已属违法;收归国有,忘记洋务运动在官办经济的死胡同中打转,碰得头破血流的教训,完全是往后倒退的蠢行。7

这些现在看起来都是触目惊心,历史重复总是那么一样。只有独裁者在镜子外自怜,重蹈清末覆辙而不自知。

Nov 19, 2023 - RC

1 1903年到1908年,清廷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包括《钦定大清商律》在内的一系列的应急的商事法律、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钦定大清商律》、《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破产律》、《改订华商公司章程》等。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月第1版,第161页。

2 如上,第166页。

3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下。明报出版有限公司,20066月初版,第607页。

4 如上,第611页。

5 如上,第613页。

6 如上,第624 – 625页。

7 如上,第630 – 631页。

2024年8月25日星期日

立宪派

以前不甚明白为什么武昌起义能在短时间里,拉拢大多数省份独立,而没有历史传统上朝代革新时常发生的大动荡。张朋园在1969年出版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里为我们叙述立宪派在清末与辛亥革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大多数省份因为有立宪派才能“和平”过度到民国。不过也是没有“大破”,同盟会倡导的国民革命果实遗留给袁世凯。

立宪派在清末的作为远比所知道的大。宣统29月资政院开院以后,当时那些立宪派议员竟然敢于传召和弹劾中枢权力最高的军机大臣。这些在之前是闻所未闻,对清廷威信可是一大打击。1

百年前的资政院议员敢于对抗政府。21世纪的人民代表却是个橡皮图章,个个埋头抄笔记画重点,乖乖做个投票机器人。今不如昔,号称代表14亿人的政府却是害怕14亿人。

话说回来,清朝政府本以为扶持一个各省份民选咨议局和自以为可以控制的资政院,那么社会对清朝不满就可以得到疏通。殊不知,资政院议员不当自己其实只是政府的“咨询团体”,还以为真是国会议员,为民请声。

这些立宪派在后来一再失望于清廷的腐败和食言而转于同情甚至参与革命。所以清末新政包括设立咨议局和资政院都是清廷把自己推向深渊直至覆灭。

在一个紧密严控全民思想和行动的国家,就算有个高压锅似愤怒的社会,也不会有什么人民起义。只有在政府控制人民力量下降,有所松弛时,这个政府才能被自己人民推翻。所以光绪末和宣统年间,因为清廷对社会的控制已大不如前,“逆民”才能到处倡导新思想。设想在康雍乾鼎盛时期,一有什么异端思想就能马上被扑灭,中央政策如臂使指。所以就算人民百姓有任何不满,只要政权还有无远弗届的控制力,政权的颠覆只能从内部发生而不是外部。

Nov 18, 2023 - RC

1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8月第1版,第71 – 83页。

2024年8月15日星期四

读《清季的革命团体》

张玉法在1975年出版的《清季的革命团体》里,为我们在清季错综复杂的革命团体、社会基础,国内国际背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理出一个脉络。作者运用大量文献,尽最大努力来统计各个革命团体的人员出身,得出结论,辛亥革命本就是全国各阶层范围的革命。虽然作者没有点出,可是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要打破那些唯物历史主义所主张的“资产阶级革命”。

另外,作者也为当时学界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一个革命吗?”给出答案。“除非对革命一词给予特定的界说,辛亥革命毫无疑问地是一个革命。”1

1949年后,在指鹿为马当道的中国,郭世佑在90年代出版的《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还得小心翼翼为辛亥革命辩证。殊不知台湾的张玉法在70年代已经在《清季的革命团体》里论证出中国在90年代还认为的“新论”,知识闭塞至如此地步。

没读《清季的革命团体》前,不知道光复会和同盟会间的分歧,还有同盟会在华中的另一个“独立”团体。也是透过这本书更了解共进会和文学社对湖北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Nov 05, 2023 - RC

1 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月第1版,第521页。

2024年7月23日星期二

读《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里梁启超的文字

在《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里有不少梁启超与欲推翻清朝统治革命派间的立论文章。其中梁启超百年前针对满清帝制的文字到现今时局竟然毫不违和。

二十世纪初,清朝政府废除科举,改革教育体制,派遣学生留学海外,本是期望他们学成归来效忠朝廷,可是很多到了海外都成了革命逆党。梁启超在1902年就说,

                当道者:“欲闭关、则宜闭之于举国无一洋人之时;欲窒新说,则宜窒之于举国无一思想之际。而今晚矣!诸君欲行伪改革,而不能不求人才以相助也,于是乎派学生于外国。凡人之思想,莫患夫长困于本社会,苟使之入他社会而与之相习,则虽中下之材,其思想亦必一变,今吾青年之在海外者已千余人矣。拔十得五,则其力已足动全国之思想界而有余。” 1

所以后来的独裁者不惜屠杀和镇压一切异见者,只为求全国思想一致,听党的话。用现代科技监控一言一语,莫说你有那么一丁点与主流意见不同,只要你牢骚几句,都被封杀。

此外,梁启超认为满清对稍后预备立宪改革的时势可以说是陷入两难,

                然过去已去、将来未来之际,最为人生狼狈不堪之境遇。譬有千年老屋,非更新之,不可复居。然欲更新之,不可不先摧弃其旧者。当旧者已破、新者未成之顷。往往瓦砾狼藉,器物播散,其现象之苍凉,有十倍于从前焉。寻常之人,观目前之小害,不察后此之大利,或出死力以尼其进行;即一二稍有识者,或胆力不足,长虑却顾,而不敢轻于一发。此前古各国,所以进步少而退步多也。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必有雷霆万钧之能,乃能造鸿鹄千里之势。若是者,舍冒险末由。2

政治体制改革本就是最难。尤其是在专制独裁政府自身主持的改革计划。政治体制改革只能革在自己头上,自己既然是在这个体制里最大受益人,叫独裁者如何能心甘情愿放弃自身利益呢?多数只能拖延到时局无可挽回,糜烂之际才想要做些粉刷橱窗似的政治体制改革,妄想能苟延残喘些许日子。只是到了那时候,政府权威已无,公信力丧失,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只能自娱娱人。

对于官吏职责之分,梁启超认为在满清专制国家里,

                彼民贼既攘国家为己一家之私产矣,然国家之大,非一家子弟数人可以督治而钤辖之也。不得不求助我者,如是官吏立焉。文明之国设官吏,所以为国民理其公产也,故官吏皆受职于民;专制国之设官吏,所以为一姓保其私产也,故官吏皆受制于君。此源头一殊,而末流千差万别,皆从此生焉。3

在专制独裁政府下,层层官吏只为上级负责,为何?因为他们的宦途不是由人民决定,而是由寡人决定。生死操纵系于一人喜恶,要在“民贼”下做官吏,就只能俯首帖耳为一人“管理私产”,留有党性,毫无人性。

通缉犯梁启超在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交战之际写下的这些评论文章虽然是针对满清帝制,可是百年后的中国却还是一样是帝制独裁。

独裁专制不知道什么叫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天真以为国王新衣可以快乐地穿到永远,殊不知道路以目,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一个独裁政体大多都不能自我觉醒,因为他们手上都是沾满血,不到人之将死,怎么可能可以愿意从虎背上下来,而不被他人撕碎?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帝制一言堂造就一堆唯唯诺诺官员,只要皇帝喜欢,就要执行到底,民意如粪土。既然只为一人服务,自己监督自己,大小官吏上下贪腐也是必定的。

百余年前,无数先烈壮烈牺牲 ,就是为了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联合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指出:“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4

兴许,只有皇帝才能带着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他人矣。

Oct 28, 2023 - RC

1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月第1版,第112页。转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合集之十一》,〈敬告当道者〉。

2 如上,第112页。转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合集之六》,〈过渡时代论〉。

3 如上,第123页。转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合集之五》,〈中国积弱溯源论〉。

4 如上,第176页。转引自《孙中山全集》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