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年少得志的苏轼在二十岁(又二十二岁作)就考取进士,可是多年来在官场却不得志,后来四十二岁的他更因一场文字狱差点没了命,被贬到黄州做一闲官。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在黄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节时作的。诗文内容描述了在黄州生活的悲凉心境,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1

在诗帖里他透过“三寒食年”、“又苦雨”、“秋萧瑟”、“病少年”、“头已白”、“煮寒菜”、“哭塗穷”等词句,娓娓述尽谪官后的困苦生活。2

可是有趣的是,就苏轼郁闷在黄州近四年时(1083年),他写下了轻松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如下,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入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此文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旷达。夜了本想入睡,可是“闲”,想找“乐”,独乐乐后,不很“乐”了,想起可以“共乐”的好友,就去“寻”。因为“闲”,两人连看个积水和竹柏也这么仔细。因为大家的匆忙,对比出苏轼和友人的“闲”。

可是就像赏析所说:

         但他有志用世,并不自愿当“闲人”。因贬得“闲”,“自放于山水之间”,赏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与“自乐”,其中包括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4

真正的心情也许只能在《黄州寒食诗帖》里的诗文和书法找得到吧。

虽说苏轼官场不得意,被谪至黄州,但是至少还有一位好友在身边,试问有谁能在夜里入睡时分能随意“寻”个可以“共乐”的朋友来“无所事事”闲步中庭呢?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黄州的郁闷还不是所谓的“最糟糕”,晚年还被逐到天涯海角,海南。可幸的是,官场不留名的他,自身虽没大富大贵,可那传世的大多大文章都是在人生低潮不如意时写下的。

Nov 11, 2014 - PSK


林正仪- 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22刷,第74页。

林正仪- 总编辑:《品味故宫·书法之美》。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月初版3刷,第61页。

陈振鹏,章培桓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月第1版,20036月第9次印刷,第1373页。


4 如上,文:霍松林。第1375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