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王羲之是在《中国历史故事·两晋》,内页还写着1990年11月10日,不记得在哪里买的了。
里头的故事说道,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请王羲之写本《道德经》,又怕他不答应,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知道王羲之很喜欢白鹅,常常摹仿鹅掌划水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手腕,使手腕运起笔来更加强劲而灵活。于是他用心喂养白鹅,几个月以后,鹅长大了,全身羽毛洁白丰满,十分可爱。道士故意把鹅放在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一天王羲之经过那里,看见美丽可爱的白鹅,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去,便对道士说:“你把这些白鹅卖给我好吗?”道士故意说:“鹅是不卖的,先生如果真的要鹅,就写一本《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一听,满口答应,他很快写好一本《道德经》,交给道士,带走了一笼白鹅。1
这故事这么多年来还牢牢记在脑里,不过最近读到“书成换鹅”这故事的不同解释考究,很特别。
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里,提及王羲之信奉道教,同时亦精于书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宗教与艺术互惠发展。
而根据古代医家书册,证明鹅可解五脏丹毒,是上品本草,所以道士养鹅与王羲之爱鹅也本于鹅在医药上的价值,非鹅对笔势有何启发。
同时陈寅恪认为道士以鹅换王羲之亲书《道德经》,绝非贪图王羲之的墨宝,只因《道德经》为道教经典,必须由精于书法的人来写,所以道士是出于一片对宗教尊敬之心,而写经也是宗教上的一项功德,王羲之自然也欣然提笔。2
这考究很有趣,让人从不同角度看当时道教在东晋士人的影响和王羲之对鹅的不同态度。虽没看过原文,但是陈寅恪的历史考证每每都让人觉得别有洞天,字字又来之有证,不愧是一代史学大家。
Nov 10,
2014 - PSK
1 朱仲玉 张福裕:《中国历史故事·两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89年8月第4次印刷,第104- 106页。
2 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部:《兰亭集序》。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9月第1版,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第71- 73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