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归国后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新思想、新文学是那一代青年学者追随的楷模。可是后来他钻进“国故”里,整理和考究“古籍”和“历史”,为什么呢?
一九二三年,三十二岁的胡适作了一文《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里头有系统地叙述如何“整理国故”。文章提出三个方向来作引导:1
第一, 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 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
第三, 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为大家指引出一努力的目标。
当然也是后来读到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才知道,这整理国故是胡适领军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四重目的之一。2
在唐德刚的注释里也有解析为什么胡适现在跳进“旧书堆里去,大搞其国故来”。3
里头的解释很有趣,可当一说。
读了很多关于胡适的书,觉得不论他“整理国故”的成果、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成就、还是任大使的努力、还有一生对自由、民主、理性的坚持,这些成绩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来到纪念馆和故居,深深感受到,一代伟人的功绩和生活之素朴。
对于能在中研院里亲睹胡适和傅斯年的文物,可能是兴奋之际,竟然忘了到胡适墓园,可谓一憾也,可笑不?
![]() |
终于到了! |
![]() |
买了一套书签 |
Nov 11,
2014 – PSK
1 沈卫威 编:《大家国学·胡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203页。
2 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2版1刷,第273页。
3 如上,第295-
297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