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犬戎在哪里?


最近为了知道多些关于毛公鼎和周宣王的事迹,读到钱穆《国史大纲》关于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事。

一直以来都以为西周末年的犬戎来自镐京西北,可是钱穆认为犬戎应居在“周之东南。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1 (这么多年来是匆匆读史,很多读过就忘,此为一例。)

这让我很好奇,赶紧找一些书来做小小,小小的考证工作。

《史记·周本纪》载:2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史记·匈奴列传》载:3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写道“王欲杀太子,求之于申,不得,王伐申,申侯求助于犬戎。”4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写道“申国国君知道单独不能抵抗,就跟位于镐京附近的蛮族犬戎部落联盟,要求犬戎采取行动。”5

柏杨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写道“春秋时代的犬戎在甘肃东境。”6

尚钺的《中国历史纲要》写道“因废立“太子”问题,申侯、缯侯联络畎戎向周幽王进攻。”7

顾德融和朱顺龙的《春秋史》写道“当幽王废申后和太子时,申后之父申侯就与缯、犬戎联合起来进攻幽王。”8

《史记》在《周本纪》和《匈奴列传》都没说明在周幽王时,犬戎是居在哪里。而只写了在周幽王杀死之后,居在泾水与渭水之间,也是镐京西北。

《中国史纲》也没说明周幽王时,犬戎居在哪里。只写道“至厉王末年,玁狁趁周室内乱,又复猖獗;以后四十余年间不时寇略西陲,甚至深入王畿,迫近镐京,终为宣王所攘逐。”

《中国人史纲》只是说犬戎在镐京附近。

《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里没能找到周幽王时的犬戎在哪里。

《中国历史纲要》也没写说在哪里。

《春秋史》也没说明犬戎在哪里。

《虢季子白盘》记: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率军出击猃狁(犬戎的另一名称)至洛水以北,不过没能说明在周幽王时,犬戎移至哪里。9

纵观有限的书籍翻查,还是钱穆列了四证说明犬戎在幽王时应是东南或偏西南,不是西北。应是定论吧。

这篇不过只是一个非专业的胡乱考证,也没看过更多其他书籍来疏证,就只是过过瘾,纯属自娱而已。

题外话,周幽王死在骊山时,郑桓公也跟着一起陪葬。可笑的是,桓公儿子,武公在位十年时娶了申侯的女儿。怎么会和杀父仇人成了亲家呢?

当然还有其他佐证说明周幽王之死没那么简单10,故钱穆认为幽王烽火戏诸侯而被杀是委巷小人之谈。其实乃是周平王(周幽王之子,申侯外孙也)联申合缯还有犬戎弑父的一大阴谋。当然,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也是既得利益者。

绝对权力是如此血腥。

从钱穆的(周初封建图)可看出他认为犬戎就在周之东南。这里也顺便画出周穆王时伐战犬戎。11
在谭其骧的(西周时期全图)可看出他认为犬戎就在周之北。也许这是因为犬戎势力范围也到达北部。不知在周幽王时,犬戎也在东南吗?12


Nov 14, 2014 - PSK


1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6月第3版,20056月第7次印刷,第47页。

2 司马迁著 周文 等译:《史记》。团结出版社,20025月第2版,第45页。

3 如上,第1355页。

4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月,第18页。

5 柏杨:《中国人史纲》。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0月初版,20061月初版9刷,第156页。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1月,第173页。

尚钺:《中国历史纲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月第1版,20015月第2次印刷,第26 -27页。

顾德融和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月,第42页。

9 方辉主编 文博 文:《国宝档案》。新世界出版社,20069月,第159页。

10 钱穆:《国史大纲》。第43页。第48- 49页。

11 钱穆:《国史大纲》。第43页。


12 谭其骧主编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110月初版,19966月第2次印刷,第10页。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毛公鼎里的周宣王


毛公鼎的铭文大意为周宣王即位之初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册命。1文中说,为了中兴周室,革除积弊,周王册命重臣毛公要忠心辅佐周王。不可横征暴敛,壅塞民意,绝不能重蹈先臣违诺王命,官纪不饬,酗酒无度而遭丧国之祸的覆辙;毛公感谢周王所委之重任以及所赏赐之酒食、舆服、奴隶、兵器、玉饰、仪仗等丰厚的赏赐而铸鼎纪事,子子孙孙永宝永享。2

当然,在国家动荡之时即位,如不想成为王朝掘墓人,周宣王是不能以他那恶名昭彰的父王为楷模。如《史记·周本纪》载:3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古今以来又有多少君王即位之初不是朝气勃勃,宣告天下要励精图治?但又有多少个能持之到最后呢?大多都是最后自己腐败、以行动来否定最初的美好。

当然,周宣王也不例外。在位享乐久了的周宣王不再像当初要求毛公辅佐振兴国家。在柏杨笔下,君王的“绝对权力不仅产生绝对腐败,绝对权力也产生绝对白痴”。4 周宣王恰是如此。

末年,掘墓人周宣王的姬妾女鸠要和大夫杜恒相好,可是杜恒不依,哀怨的女鸠向周宣王泣诉,杜恒对我这个那个这个那个。绝对白痴的周宣王一听大怒就把杜囚禁,杀之。

杜恒临死前向天哀号:“我无罪而君王杀我,如果死而无知,那就作罢。如果死而有知,不出三年,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他是凶手。”

三年后,谁也不记得杜恒的悲愤呼号。就在一天周宣王到野外打猎时,忽然间他看到杜恒的鬼影出没,周宣王和卫士们被吓得一哄而散。心惊胆跳的周宣王慌忙驾车逃走,杜恒在后紧紧追赶。杜恒一箭射出,正中惊慌害怕的周宣王的心窝,倒下死去。也许是吓死、或许心脏病爆发,不管怎样,周宣王为他胡乱杀人付出了代价。5

被射死吓死、到底怎么死的这段历史,柏杨的《帝王之死》可当一说。

到底正史上怎么写周宣王之死?《史记·周本纪》只是一句话,“四十六年,宣王崩。”6

毛公鼎上的周宣王是如此战战兢兢要奋发图强。绝对权力久了就忘了当初的“约定”。可悲啊。

顺带一提,郑姓攀亲认祖的第一人,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周厉王的小儿子也!

Nov 17, 2014 - PSK


1 林正仪- 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22刷,第14页。

2 方辉主编 惠夕平 文:《国宝档案》。新世界出版社,20069月,第142页。

3 司马迁著 周文 等译:《史记》。团结出版社,20025月第2版,第44页。

4 柏杨:《帝王之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月第1版,第94页。

5 如上,第97 – 99页。


司马迁著 周文 等译:《史记》。第44页。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年少得志的苏轼在二十岁(又二十二岁作)就考取进士,可是多年来在官场却不得志,后来四十二岁的他更因一场文字狱差点没了命,被贬到黄州做一闲官。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在黄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节时作的。诗文内容描述了在黄州生活的悲凉心境,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1

在诗帖里他透过“三寒食年”、“又苦雨”、“秋萧瑟”、“病少年”、“头已白”、“煮寒菜”、“哭塗穷”等词句,娓娓述尽谪官后的困苦生活。2

可是有趣的是,就苏轼郁闷在黄州近四年时(1083年),他写下了轻松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如下,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入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此文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旷达。夜了本想入睡,可是“闲”,想找“乐”,独乐乐后,不很“乐”了,想起可以“共乐”的好友,就去“寻”。因为“闲”,两人连看个积水和竹柏也这么仔细。因为大家的匆忙,对比出苏轼和友人的“闲”。

可是就像赏析所说:

         但他有志用世,并不自愿当“闲人”。因贬得“闲”,“自放于山水之间”,赏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与“自乐”,其中包括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4

真正的心情也许只能在《黄州寒食诗帖》里的诗文和书法找得到吧。

虽说苏轼官场不得意,被谪至黄州,但是至少还有一位好友在身边,试问有谁能在夜里入睡时分能随意“寻”个可以“共乐”的朋友来“无所事事”闲步中庭呢?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黄州的郁闷还不是所谓的“最糟糕”,晚年还被逐到天涯海角,海南。可幸的是,官场不留名的他,自身虽没大富大贵,可那传世的大多大文章都是在人生低潮不如意时写下的。

Nov 11, 2014 - PSK


林正仪- 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22刷,第74页。

林正仪- 总编辑:《品味故宫·书法之美》。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月初版3刷,第61页。

陈振鹏,章培桓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月第1版,20036月第9次印刷,第1373页。


4 如上,文:霍松林。第1375页。

2014年11月13日星期四

王羲之书成换鹅


第一次知道王羲之是在《中国历史故事·两晋》,内页还写着19901110日,不记得在哪里买的了。

里头的故事说道,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请王羲之写本《道德经》,又怕他不答应,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知道王羲之很喜欢白鹅,常常摹仿鹅掌划水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手腕,使手腕运起笔来更加强劲而灵活。于是他用心喂养白鹅,几个月以后,鹅长大了,全身羽毛洁白丰满,十分可爱。道士故意把鹅放在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一天王羲之经过那里,看见美丽可爱的白鹅,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去,便对道士说:“你把这些白鹅卖给我好吗?”道士故意说:“鹅是不卖的,先生如果真的要鹅,就写一本《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一听,满口答应,他很快写好一本《道德经》,交给道士,带走了一笼白鹅。1

这故事这么多年来还牢牢记在脑里,不过最近读到“书成换鹅”这故事的不同解释考究,很特别。

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里,提及王羲之信奉道教,同时亦精于书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宗教与艺术互惠发展。

而根据古代医家书册,证明鹅可解五脏丹毒,是上品本草,所以道士养鹅与王羲之爱鹅也本于鹅在医药上的价值,非鹅对笔势有何启发。

同时陈寅恪认为道士以鹅换王羲之亲书《道德经》,绝非贪图王羲之的墨宝,只因《道德经》为道教经典,必须由精于书法的人来写,所以道士是出于一片对宗教尊敬之心,而写经也是宗教上的一项功德,王羲之自然也欣然提笔。2

这考究很有趣,让人从不同角度看当时道教在东晋士人的影响和王羲之对鹅的不同态度。虽没看过原文,但是陈寅恪的历史考证每每都让人觉得别有洞天,字字又来之有证,不愧是一代史学大家。

Nov 10, 2014 - PSK


1 朱仲玉  张福裕:《中国历史故事·两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7月第1版,19898月第4次印刷,第104- 106页。


2 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部:《兰亭集序》。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9月第1版,200211月第2次印刷,第71- 73页。

2014年11月12日星期三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一早就来到,想不到已是人头涌涌。 

本想直达三楼,后来不知怎么还是顺着楼层参观。

踏入第一间展览室直觉是“郭守敬”的藏书,看清楚原来是杨守敬的观海堂藏书。在那古地图集里看到了“南洋诸岛”,还记得有“新柔佛”,真神奇。后来翻书才知道杨守敬在日本除了大量收集古籍和珍稀图籍,在中国还是穷其一生研究《水经注》多年的学者。1

读清史这么多年,终于目睹了清朝官文奏折,里头的阅批还真是有趣,“知道了”。很难想象当年的君臣如何要写得一手正楷端整,还不可以有错字,真难为。

还是可惜不懂画作,仇英展览没什么交集,还是花点时间在青铜吧。

终于见到毛公鼎了。

那内壁的铭文为是如此端整典雅。真佩服古文字学家如实译出那长达五百字的铭文,让今人能了解两千八百年前的故事。2

人太多了,想好好看看那毛公鼎也不能。

想逗留多一些时间,不过还是人实在太多了,过了中午就走了。

这一次没见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还是有点遗憾。

就留待下一次吧。

这是旧招牌吗?
模型毛公鼎,买来纪念。
既然没看到,寄张明信片也可以吧。
日心说也!正确的天文知识,图绘如此精细。《天文图说》,英国  柯雅各撰;美国   摩嘉立、薛承恩译。清光绪九年益智书会刊本。观海堂藏书。3


Nov 12, 2014 - PSK


1 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月第2版,第4- 9页。

2 林正仪- 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22刷,第14页。


3 曾纪刚、蔡承豪:《古籍与密档:院藏图书文献珍品》。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20138月初版,第53 – 54页。

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

胡适纪念馆


胡适归国后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新思想、新文学是那一代青年学者追随的楷模。可是后来他钻进“国故”里,整理和考究“古籍”和“历史”,为什么呢?

一九二三年,三十二岁的胡适作了一文《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里头有系统地叙述如何“整理国故”。文章提出三个方向来作引导:1
第一,  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  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
第三,  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为大家指引出一努力的目标。

当然也是后来读到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才知道,这整理国故是胡适领军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四重目的之一。2

在唐德刚的注释里也有解析为什么胡适现在跳进“旧书堆里去,大搞其国故来”。3 里头的解释很有趣,可当一说。

读了很多关于胡适的书,觉得不论他“整理国故”的成果、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成就、还是任大使的努力、还有一生对自由、民主、理性的坚持,这些成绩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来到纪念馆和故居,深深感受到,一代伟人的功绩和生活之素朴。

对于能在中研院里亲睹胡适和傅斯年的文物,可能是兴奋之际,竟然忘了到胡适墓园,可谓一憾也,可笑不?

终于到了!

买了一套书签


Nov 11, 2014 – PSK


1 沈卫威 编:《大家国学·胡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7月,第203页。

2 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1121刷,第273页。

3 如上,第295- 297页。

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忠烈祠


“忠义千秋”和“万古流芳”是可以这样描述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舍身取义。

大堂和内堂是肃穆。一排排的灵位不再是简单的祭祀,他们也曾是有血有肉,如今虽化为木牌和名字,灵魂和精神还在叙述着当时的热情和悲壮。

是什么让烈士毅然离开了家、离开了家乡,为了理想而付出最宝贵的生命?是侠之精神?是革命之召唤?

民族之魂
国之血肉



邹容

牺牲时仅二十岁。

一九零三年,在那立宪革命纷争的年代,十八岁的邹容著二万言《革命军》。其文犀利,言他人不敢言之事,大力批判君主专制,详细阐述革命之必要、高举民主思想和系统描述共和国的宏伟蓝图。

《革命军》犹如一声巨雷,惊破天地。其文之浅白流畅,大力唤醒中国人对革命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在其开头写道:1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还魂还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

邹容直接咒骂慈禧太后为“卖淫妇”,康熙、乾隆二帝为“淫虏无赖,鸟兽洪水,泛滥中国”。这在当时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不到十年间,《革命军》竟已行销百多万册,成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本革命书籍。2

后来邹容逮捕入狱,两年后病死在就如书中所言专制满清政府的“九幽十八狱”。

国家有幸,热血青年如邹容!



林觉民

牺牲时仅二十四岁。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林觉民在黄花岗之役前三天写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为何要离他、肚里孩子和五岁儿子而去。

在信中开头: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3

其信读来极度悲痛。林觉民对妻子的依恋不舍、对孩子的殷殷期盼,百年来感动多少人!

在“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的绝望中国,林觉民以流血牺牲唤醒万万民来推翻这“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政权。

这一篇至高纯洁的情书让大家知道烈士是为何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鲜血浇醒了中国,进而再一次推动武昌起义。

诚如胡汉民说:“三二九之役虽败,其影响实百倍于夺城。”4

烈士可慰也!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5

Nov 04, 2014 - PSK


1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月,第405

2 如上,第410页。

3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月,第261页。

4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 著;温洽溢译 《孙逸仙》。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20106月,第203页。

5 林觉民《与妻诀别书》- 引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