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星期五

钱嘉徵攻倒魏忠贤


6月因一位朋友的缘故写了篇《太学生抗争的年龄》,现在还对那些学生为正义出头的历史感叹不已。近日重读樊树志的《晚明史》才发现原来当年还是贡生的钱嘉徵上书崇祯帝,题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揭发魏忠贤大恶之行。此举也成了魏忠贤倒台的一个转折点“自是言者相继而起,元恶乃除”。1

崇祯帝也因在此时认为向魏忠贤摊牌的时机已到,叫人念此文给魏忠贤听,过后的历史也就是这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巨奸阉宦的倒台湮灭。

还是学生的钱嘉徵这位无名小卒也因此事此文而名流千古。后来朱彝尊为钱嘉徵写的小传说:“孚于(钱嘉徵字)以秋试流国门,首上书论魏忠贤十大罪,自汉、东京、宋南渡诸太学生后,久无此风节矣。或劝其勿上,孚于慷慨言曰:‘虎狼食人,徒手亦当搏之,举朝不言,而草莽言之,以为忠臣义士之倡,虽死何憾!’”2

此等精神可撼天地!惭愧是在写太学生抗争的年龄》时竟不知有此人物。

August 14, 2015 - PSK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月第一版,第721页。

2 如上,第721- 722页。

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

邹应龙攻倒严嵩父子


之前印象中的御史邹应龙是上疏攻倒严嵩第一人,忠心勇敢被后人称颂。就如《嘉靖皇帝》说:“严嵩失欢,徐阶受宠,朝臣中正直之士自也倍受鼓舞。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世蕃,历数其收受贿赂,……”1。重读了《晚明史》才知道不是这一回事。

樊树志引《明史》里的《邹应龙传》和《严嵩传》说有一天邹应龙因避雨进入太监房,无意中听说嘉靖帝因道士之言有意罢黜严嵩,而邹应龙得到这一机密情报就连夜写奏疏弹劾严嵩父子。嘉靖帝看了奏疏正中下怀,罢了严嵩父子的官,而邹应龙也因此事升官。可笑的是后来嘉靖帝还念念不忘严嵩而心情不快,导致邹应龙不敢履新职。还是严嵩的对头徐阶调护下惴惴不安地赴任。2

还有唐鹤征之说。他认为是徐阶操纵这一事。徐阶与那道士是深交,得知嘉靖帝信服道士之言后,透露给邹应龙要他上奏弹劾严嵩父子。3

因为这故事所以樊树志认为邹应龙是本着政治投机心理来拉倒严嵩父子,是个机会主义者,不是什么英雄,更不可同杨继盛同日而语。

其实后人称颂邹应龙本无可厚非,严嵩父子作恶多端,对能拉倒他父子俩的第一人无不敬仰。只是坏人的对面不一定是好人,明王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是你卑鄙就是我下流,能秉持正直、不夸夸清谈又能做事的阁臣又有几位呢?

话说回来,虽说有机密情报或徐阶撑腰而“勇敢”的邹应龙,无不怀着机会冒死升官发财之鄙,可是有杨继盛之惨况,邹应龙还是为他自身留名。

为了明白邹应龙打倒严嵩父子这件事,翻看了《明史新编》,书中也引用了《明史》里的《严嵩传》来论述这段历史,可是却认为是在徐阶策划下,邹应龙才上疏4。这可和樊树志所说不一样。这只不过是小小的注意,以后有机会读《明史》再说吧。

August 13, 2015 - PSK

1 卜键:《嘉靖皇帝》。知书房出版社,19969月第一版,20002月第二版,第317页。

2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月第一版,第208页。

3 如上,第209页。

4 谢国桢  陈支平:《明史新编》。知书房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312月初版第四刷,第239页。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雍正继位——八人受诏之说


在台湾联经看到杨珍的《历程  制度    ——清朝皇权略探》想起书柜里还有一本他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以就买下来了。近日(七月中)读了新书也重读了旧书,看了两本书也对雍正继位之说有了更多的想法。

杨珍对雍正七年才出炉的八人受诏之说不置可否。他列出条条证据来反证,也引许曾重的《清世宗胤禛皇位问题新探》来佐证。1

后来翻了李治亭主编的《清史》,才发现原来孟森在更早以前就持此论点。2

因为这一论述,更想知道冯尔康的《雍正传》是怎么说。之前就知道冯尔康肯定雍正是康熙的指定继位人,不是什么篡位夺位小人。就在《雍正传》里,也引用了《大义觉迷录》里雍正自说的八人受诏,就可惜是冯尔康没论述对此说的反证,为什么他相信这八人受诏之说,而不是雍正捏造的呢?难道这八人受诏是真的?3

在冯尔康丛书里就只有《雍正传》这一本,后来在网上读到原来冯尔康写了另一本书来析疑这八人受诏之说。就这么巧,上个星期在学林书局里就看到了《雍正继位新探》,还为此高兴了很久。

冯尔康认为在这八人里,允祉、允允裪不是和雍正同一伙,大可以拿此八人受诏之把柄搞臭雍正,可是他们没有。如果这三人对当年的八人受诏说法不否认,后人就难于否定了。4

可是恰恰就是杨珍认为这三人中的允䄉被圈禁、允祉和允裪连遭打击,早已噤若寒蝉。如何还能对这八人受诏之说提出什么异议呢?5只不过是在后来雍正八年允祥死时,允祉迟到毫无哀戚之情,这也许可以说是无言的抗议吧,还是说更可以证明若这八人受诏是假的,那允祉大可反击?

再对于这八人受诏说法要迟至雍正六七年才完整出炉,为什么继位之始雍正不公布这一说法呢?是不是就如杨珍说的这八人受诏是“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补充的伪造过程”?6

冯尔康就不赞同。他认为“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曾静投书案,供词中有雍正谋父篡位的内容,雍正为改变不利于己的舆论,认为有必要说明继位的真相,于是说了这八人受诏的话。这是有针对性的,在此之前,如上引秘密立储时说的嗣位事,那时针对性不强,现在要回答人们的疑问,再作说明,并且说的较细致,就是正常现象了,未必是弥补谎言。”7

对这一事件有着完全对立的诠释,看来就如冯尔康所说的,有待以后更多史料的发掘才更能够对雍正继位之疑给出更多的看法。

September 30, 2015 - PSK

1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11月,第345- 348页。

2 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月,第857页。

冯尔康:《雍正传》。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210月台一版,201411月台二版一刷,201412月台二版二刷,第49页。

4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5月第1版,20101月第2次印刷,第86页。

5 杨书,第347页。

6 如上,第345页。

7 冯书,《雍正继位新探》,第90页。

2015年10月30日星期五

知道理雅各的一些


在读《太平天国之秋》关于理雅各(James Legge)和洪仁玕之间的故事时就觉得理雅各这个名字好像哪里见过。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才想起是在余英时的《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里的《香港与中国学术研究——从理雅各和王韬的汉学合作说起》里第一次知道这一位传道家和汉学家。

在余英时的文章里叙述了关于理雅各和王韬合作翻译儒学经典的经过,而恰恰王韬因在上海“私通髮匪”的罪名而被英国人保护,最后被理雅各聘请到香港为他译经的助手长达11年(1862- 1873年)。1

感兴趣的是原来在王韬之前,“髮匪”洪仁玕就已经在香港为理雅各的助手达3年(1855- 1858年)2。洪仁玕除了为理雅各传道也协助他翻译儒家典籍,还为理雅各在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向基督徒学生教中国历史和文学。3

只可惜到底洪仁玕为理雅各的汉学研究翻译做出多大贡献,在有限资料里找不到答案。

题外话,后来才知道理雅各在马六甲住过,而他就职的海峡殖民地英华书院原来还是在1843年从马六甲迁移到香港4。而有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在几年前才告知说他的硕士论文是关于英华书院的历史,多么巧妙。

July 03, 2015 - PSK

余英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东大图书公司出版,19959月初版,141页。

黄中宪(译)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卫城出版,20135月初版一刷,20137月初版四刷,第54 – 58页。

3 如上,第57页。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月第1版,第75页。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厘金会有那么大影响吗?


因为看了林满红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里对银贵铜贱问题可能是部分原因导致太平天国的兴起1,转而对太平天国历史想知道多一些。

专心仔细读了普拉特Stephen R. Platt所写的《太平天国之秋》,才真正了解到估计有七千万人死于这场动乱(高于广受认可的两千万到三千万人)2。可见乱世当中,人命如草芥,千里赤地。可是引起兴趣的却是黄宇和导读里的其中一段。

黄宇和认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事前通过谈判来迫使清廷取消厘金的尝试失败。而厘金又是导致茶叶出口成本大涨,直接影响其在英国的售价,严重伤害英国人上下人等的生计。故打败了清廷之后,茶叶免厘金而保护了英国经济,所以黄宇和认为这在中国不如何惊天动地的厘金在国际局势竟然引起如此轩然大波。3

为了这段话去翻阅了关于厘金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

咸丰朝是经济紊乱,财政困难的年代。远因不说,近因就是太平天国动乱导致中央政府收入大减,而为了打仗,地方军就得广开财路才能自保,而厘金就是这样产生。

厘金在185310月创立于江苏扬州,设卡向通过的货物抽税。后来发现财源滚滚,1855年创立湘军的湖南开始抽厘,之后江西、湖北也仿行4。茅海建认为如没有厘金的支持那镇压太平天国是难以想象的5。厘金挽救了清王朝的危亡,可是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郭廷以说在18542月英国政府训令新任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要求中国实行修约,总共有八个要点,其一为进出口货物不得征收内地通过税(厘捐)6,这里问题就来了。厘金才刚实行一个局部地方,英国怎能就这么快发现厘金对茶叶出口的危害呢?翻阅了很多书都没说是什么原因,可惜。

果然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获利就是“合法贸易”的大开放。就如“悬挂英国国旗以逃避本地关卡课税……又伪装本地船只以逃避海关课税。”7

就如英国人所愿,“获得免厘金税的过境通行证的外国商人成为内地中国商人的庇护人”。8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里没说明到底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重要原因是不是因为厘金,只是泛泛说了列强企图通过修约(南京条约还有其他条约)来增进它们在中国的利益。9

所以黄宇和之说是为一新,为他人没论述过。是看太平天国历史的意外收获。

July 01, 2015 - PSK

1 林满红,詹庆华等译,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 – 1856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1月,第12页。

2 黄中宪(译)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卫城出版,20135月初版一刷,20137月初版四刷,第416页。

3 如上,第10页。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4月出版,第122- 125页。

5 如上,第130页。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月第1版,119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条约制度的形成》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月第1版,200612月第2次印刷,第255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0,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 edited by John K. Fairbank and Kwang-ching Liu@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8 如上,第256页。

9 如上,第238页。

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读《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在《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里,第一次读到鸦片不是导致中国白银外流的唯一和主要因素,这对我来说是完全新的看法。

林满红在书里引用了大量数据来证明她的论述。其中为

     尽管在1856 - 1886年间中国鸦片进口值增加了一倍,因世界市场有利于中国丝、茶的出口,本期白银的流入量为6.91亿银元;与之相反,虽然在1808 - 1856 年间鸦片的进口比19世纪晚期少,但同期中国却有3.68亿银元的白银流出国外。1

因此作者认为是因为19世纪前期中国丝和茶在世界市场的萧条和世界金银减产而导致白银流出,最后更结论为“即使中国进口更多的鸦片,也不会爆发鸦片战争”。2

“即使中国进口更多的鸦片,也不会爆发鸦片战争”是有待更多的证实。最算没有世界金银减产和丝茶的出口减少,英国还是会为了更多的通商港口而和清政府接洽谈判。根据以往清帝国唯我独尊的文化主导,广州通商应该已是中华大帝为夷人给的最大通融,这还不包括英国想要的补给地,香港还是其他小岛。所以,或早或迟,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是拿破仑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导致19世纪前期全球金银供应减少,而这也导致中国出口品的世界市场萧条3。可是全没全面论点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的丝和茶在全球或是英国会需求减弱?难道就只是金银供应减少吗?尔后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市场对丝和茶有如此大的需求?这本书里找不到答案,以后在其他书找答案吧。

作者为了完成这本书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几个世纪的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把19世纪的中国放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来看银贵铜贱的问题,可是一大不同的观念冲击,这是读了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June 30, 2015 – PSK

1 林满红,詹庆华等译,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 – 1856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1月,第265页。

2 如上


3 61页。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费正清论中国》


在余英时的《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里重读到他在《费正清论中国》中译本序,才又定下心来重读《费正清论中国》,只怪以前囫囵吞枣,没头没尾,匆匆读过。

就像余英时所说,这本书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般读者为对象,因此总结中国史研究不在此书设计中。而且费正清也无意把书写成通史,所以很多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都一笔带过和不写。

费正清以八十多岁高龄写了这本书,上午把原稿交给哈佛出版社,下午就心脏病复作,两天后逝世。其对史对文章的精神就当让人钦佩。

全书引用了很多近来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其中一段是林满红以国际贸易和世界政治对十九世纪白银流失与流入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读到这里时觉得这名字好像哪里见过,才察觉其实已有这本书静静在书柜里三年了。

费正清是以未出版来注明1,可是后来翻这本书知道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 – 1856 〉是在2006年出版,而中译本《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是在2011年出版。

费正清在1991年或以前就有机会阅读这本著作,可知在当时写成的〈China: A New History〉是如何以西方最新的研究心得来整理和写下他最后一本书。

June 30, 2015 - PSK


1 薛绚(译)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论中国》〈China: A New History〉。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7月台初版,20043月增订版,第216页。

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岳南笔下的两个李学勤


2001年还是2002年的一个周末下午,刚放工回家,电视里正播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如没记错,应该是李学勤正讲演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介绍,而也是当时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重点工程”。

后来在中国工作时就常留意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书籍,好不容易后来买到了岳南的《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而从这本书也认识岳南和后来很多他写的书。

作为一位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就只是对考古很有兴趣,所以《千古学案》里的研究考察方法和历史天文历法可以说是一大认识, 还记得当年读这本书的乐趣,好不快活。

自己也非常仰慕当时的李学勤和一众学者,后来因此更买了许多关于李学勤的书,也算是对中华古史研究的开始。可是在后来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结果其实存有很大争议,导致现在也质疑这历史分年结果,是不是“茨厂街货”。

回来说说关于岳南。2001年写的这本书还看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伟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特色的写法,和后来岳南写书的笔法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一位作者的“思想进步”到如何“解放思想”。这里就说说在岳南笔下的李学勤在年前年后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几篇论文中,他(李学勤)就遵循这一方法(分组分期)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其两篇论文《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和《非王卜辞》,正是对殷墟卜辞作了更缜密的整理和划分,得出在著名的YH127坑中,除绝大部分是武丁时期的常见卜辞外,还存在有5种“非王卜辞”的科学结论。1

2011年的《南渡北归·伤别离》里,岳南这样写说

     另据胡厚宣说,当时上边明确指示手下人员对陈梦家展开批判,胡氏本人和同所的历史学家张政烺也接到指令,……遂明确表示不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事。……许多思想先进的革命学者却挺身而出,衝入阵前。于是,枪炮声响了起来。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一位青年李学勤很快写出《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文,谓该书“较少新义”,“最主要的缺点是作者对殷代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途径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书中只罗列了庞杂的现象,不能提高到理论的阶段,同时对若干现象也不能有满意的解释。这和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相距是很远的。”云云。……2

其实这24岁的“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之作《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已被公认为“政治正确”的攻击文章,无非就是要击倒他自己的上司,陈梦家。

不知是否岳南在十年里对往事的了解增多,导致后来的李学勤出现了不同写法?

不过在《千古学案》里,岳南也知道《殷墟卜辞综述》对甲骨学的贡献。他说

     尤其是他于1956年出版的七十余万字的《殷墟卜辞综述》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1956年近57年的研究结果,……这部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学研究领域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甲骨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

在手上有限的李学勤著作里,知道其实他在1998年也承认了《殷墟卜辞综述》里的其一论述。

     “文武丁卜辞”说引起了一系列讨论,陈梦家先生1951年起在《燕京学报》上发表《甲骨断代学》(后被收入《殷墟卜辞综述》),指出“文武丁卜辞”其实属于武丁时代。1953年,日本贝塚茂树、伊藤道治两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法之再检讨》,也有类似意见。陈梦家等先生的见解,近年已得到考古发掘证据的支持。4

虽然更早前,在1994年已经肯定老上司对甲骨文的贡献,可是还不愿意说明到底陈梦家在1957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没能继续发表”文章。

     把这两个方法(中国传统的金石学走向考古学和西方博物馆的类型学走向考古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系统的人,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陈梦家先生。他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写了几篇青铜器的文章,都发表在《考古学报》上,即《殷代铜器》和《西周铜器断代》,可惜,后来他只发表了六篇,没能继续发表。他的遗稿还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整理,将来可能出版。陈梦家先生学贯中西,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了研究青铜器的新局面。5

当年的所谓轰轰烈烈社会运动摧毁了千千万万人,多少家庭亲情被响彻云霄的口号唾弃而永不复。不用说那些当年想出头还是被迫出头的文人学者,无一至今不是被历史记载入册。(虽然还是有漏网之鱼)

其实陈梦家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已无需赘言。在余英时的2013年最新著作《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就在不同处引用了57年前《殷墟卜辞综述》中的论述86。可知《殷墟卜辞综述》虽相距“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很远,可是对后来真实的历史研究影响确实巨大。

July 08, 2015 - PSK

岳南:《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8月第1次出版,第296页。

岳南:《南渡北归·伤别离》。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5月,315- 316页。

3 岳书,《千古学案》。第401- 402页。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月第1版,第108页。(原载《文物》1998年第1期)

5 如上,第135- 136页。(原载《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4期)

6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1月初版。(第45352),112154163175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