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岳南笔下的两个李学勤


2001年还是2002年的一个周末下午,刚放工回家,电视里正播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如没记错,应该是李学勤正讲演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介绍,而也是当时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重点工程”。

后来在中国工作时就常留意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书籍,好不容易后来买到了岳南的《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而从这本书也认识岳南和后来很多他写的书。

作为一位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就只是对考古很有兴趣,所以《千古学案》里的研究考察方法和历史天文历法可以说是一大认识, 还记得当年读这本书的乐趣,好不快活。

自己也非常仰慕当时的李学勤和一众学者,后来因此更买了许多关于李学勤的书,也算是对中华古史研究的开始。可是在后来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结果其实存有很大争议,导致现在也质疑这历史分年结果,是不是“茨厂街货”。

回来说说关于岳南。2001年写的这本书还看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伟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特色的写法,和后来岳南写书的笔法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一位作者的“思想进步”到如何“解放思想”。这里就说说在岳南笔下的李学勤在年前年后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几篇论文中,他(李学勤)就遵循这一方法(分组分期)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其两篇论文《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和《非王卜辞》,正是对殷墟卜辞作了更缜密的整理和划分,得出在著名的YH127坑中,除绝大部分是武丁时期的常见卜辞外,还存在有5种“非王卜辞”的科学结论。1

2011年的《南渡北归·伤别离》里,岳南这样写说

     另据胡厚宣说,当时上边明确指示手下人员对陈梦家展开批判,胡氏本人和同所的历史学家张政烺也接到指令,……遂明确表示不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事。……许多思想先进的革命学者却挺身而出,衝入阵前。于是,枪炮声响了起来。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一位青年李学勤很快写出《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文,谓该书“较少新义”,“最主要的缺点是作者对殷代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途径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书中只罗列了庞杂的现象,不能提高到理论的阶段,同时对若干现象也不能有满意的解释。这和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相距是很远的。”云云。……2

其实这24岁的“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之作《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已被公认为“政治正确”的攻击文章,无非就是要击倒他自己的上司,陈梦家。

不知是否岳南在十年里对往事的了解增多,导致后来的李学勤出现了不同写法?

不过在《千古学案》里,岳南也知道《殷墟卜辞综述》对甲骨学的贡献。他说

     尤其是他于1956年出版的七十余万字的《殷墟卜辞综述》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1956年近57年的研究结果,……这部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学研究领域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甲骨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

在手上有限的李学勤著作里,知道其实他在1998年也承认了《殷墟卜辞综述》里的其一论述。

     “文武丁卜辞”说引起了一系列讨论,陈梦家先生1951年起在《燕京学报》上发表《甲骨断代学》(后被收入《殷墟卜辞综述》),指出“文武丁卜辞”其实属于武丁时代。1953年,日本贝塚茂树、伊藤道治两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法之再检讨》,也有类似意见。陈梦家等先生的见解,近年已得到考古发掘证据的支持。4

虽然更早前,在1994年已经肯定老上司对甲骨文的贡献,可是还不愿意说明到底陈梦家在1957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没能继续发表”文章。

     把这两个方法(中国传统的金石学走向考古学和西方博物馆的类型学走向考古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系统的人,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陈梦家先生。他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写了几篇青铜器的文章,都发表在《考古学报》上,即《殷代铜器》和《西周铜器断代》,可惜,后来他只发表了六篇,没能继续发表。他的遗稿还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整理,将来可能出版。陈梦家先生学贯中西,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了研究青铜器的新局面。5

当年的所谓轰轰烈烈社会运动摧毁了千千万万人,多少家庭亲情被响彻云霄的口号唾弃而永不复。不用说那些当年想出头还是被迫出头的文人学者,无一至今不是被历史记载入册。(虽然还是有漏网之鱼)

其实陈梦家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已无需赘言。在余英时的2013年最新著作《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就在不同处引用了57年前《殷墟卜辞综述》中的论述86。可知《殷墟卜辞综述》虽相距“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很远,可是对后来真实的历史研究影响确实巨大。

July 08, 2015 - PSK

岳南:《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8月第1次出版,第296页。

岳南:《南渡北归·伤别离》。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5月,315- 316页。

3 岳书,《千古学案》。第401- 402页。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月第1版,第108页。(原载《文物》1998年第1期)

5 如上,第135- 136页。(原载《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4期)

6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1月初版。(第45352),112154163175178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