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钱穆故居


从红大门小步走上,一路是绿荫花草。

钱穆和夫人胡美琦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二年。虽来台湾定居时已七十三岁,还定时讲课,而晚年更是视力近盲,还是笔耕不断,这毅力可谓惊人。

在钱穆授课的厅内、书房还有走廊,宛如音容还在。对比校园喧嚣,素书楼是非常宁静。窗前青葱、午后微风、院里无人,钱穆是否还在诲人不倦?是否还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呢?

严耕望对老师的评价: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直到晚年,后辈学人从先生问学,仍常感到先生思如泉涌,能随时提出新观点;退而思之,大多实有理据,并非恣意想象之说。惟先生天分太高,所提论点,往往如天马行空,读者未必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但先生任何论点,多富启发性,好学深思者,读先生书,不论能否接受,皆能获得一些启示,激发读者别开蹊径,不致执著,拘守成说,不能发挥。此为先生著作除了建立本身论点之外,对于史学教育之另一项贡献,殊为难得!

         先生今以九十六高龄谢世,亦标识前一辈史学界之落幕。先生虽已作古,但遗留述作极为丰富,供今后学人含英咀华,必将有更深远之影响!1

斯人已去,精神还在。

“素书楼”命名源于钱穆无锡七房桥五世同堂之故居,母亲居所“素书堂”,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而命名。

“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钱穆 (引自余英时《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月出版,第25页。)


Oct 31, 2014 - PSK


1 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14月初版,200811月二版一刷,第26-2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