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

再认识诸葛亮


以前读到夷陵之败时,常常会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在刘备身边呢?若伴随军中,断不会如此惨败。还有,为什么没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不要对吴用兵?只是知道赵云曾大力阻止,但无功。又是读史的缺点,虽有疑问,但也不去深入探个明白。

直到读了何兹全的《三国史》才豁然明白。

何书说,诸葛亮对出兵荆州的态度没有记载,不过看来是不同意,但他可能没有多说话。何兹全再分析,

    但他(诸葛亮)和刘备一样,心里都清楚,失掉荆州,蜀就成为一个自守的小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和曹操争天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机会了。诸葛亮可能有侥幸的心理,希望刘备能把荆州夺回来。1

对于诸葛亮为什么不随刘备进军呢?

何兹全认为纵观之前诸葛亮的对赤壁、对蜀、对汉中重要的军事行动,诸葛亮都很少参加意见,军事方面都是由刘备决策。

    总之,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只是受命而行的行政能臣,并不是协助刘备决策的人;特别在军事方面,还不是赞助刘备决策的人。2

何兹全分析诸葛亮在蜀汉建国前后的重要活动都是字字引证,提出的结论也让人信服。读了《三国史》,之前的困惑也解了。

Dec 22, 2014 - PSK

1 何兹全:《三国史》。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32月第1版,第111页。


2 如上,第176页。

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剑桥中国隋唐史》导言里的陈寅恪


《剑桥中国隋唐史》Part 1里,Denis Twitchett叙述关于陈寅恪对隋唐政治和制度史所作出的贡献。其中为,

他(陈寅恪)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一个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1

当读到这里时是非常感动的,因为就算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遗忘了世界,可是世界却没遗忘中国。陈寅恪虽在一九六九年逝世,但他一生为隋唐史所作的研究却集中在五十年代前。而西方汉学界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却回溯到陈寅恪在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不忘巨人。

余英时和葛兆光都说,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是开创出一个“典范”(paradigm),为后人治学另辟路径。

如果六十岁后的陈寅恪能生活在自由和独立的学术氛围里,中古史的研究必然大大不同,可悲啊。

Dec 21, 2014 – PSK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月第1版,200612月第2次印刷,第10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ang China, 589 – 906, Part 1, edited by 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

余英时与唐长孺


是从《情怀中国·余英时自选集》第一次知道余英时在一九七八年去过中国。后来知道那次的领队考察经过都记录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里,所以再后来买了这本书来读。

因为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里读到了关于和唐长孺会面的经过,又重新翻读《情怀中国·余英时自选集》里《追记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

余英时说在大概在一九五九年左右,他第一次读到唐长孺《西晋田制试释》,《晋书·食货志》里的一句话: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唐长孺的对这段话的解释提出两种意见:一是“传统的”,大致以马端临为主;一是“比较新的”,即以“课田是一种徭役地租”。但在“徭役地租”的大原则下,又出现两种不同看法。1

这两种看法之一,就是钱穆最早在《国史大纲》里提出:

        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合一百亩,即古者一夫百亩之制。云“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者,并非占地百亩之外别给七十亩,乃是其在占地百亩之内七十亩为课田。换辞言之,即是课其十分之七的田租。2

吕思勉对钱穆这新说极为称赏,并推许《国史大纲》中论魏晋至隋唐的田制与税制为“千载只眼”。

唐长孺说过去他赞同这说法,可是后来却改了想法。他最后认为“课田是督课耕田之意,一般人民自十六岁至六十岁不论你是否自己有田,政府一定要你耕种五十亩(丁女则二十亩),这是所谓“驱民归农”的意思。占田规定七十亩,政府并不要求你全部耕种,但至少要有五十亩不被荒废。”

当余英时读到这一段时就说这世上巧合就在于杨联陞在一九四六年的《晋书食货志译注》的导论里也持如同看法。

        所以将这段文字的第一句翻译成:“每名男子可以持有土地七十亩,妇女三十亩。”是较妥当的办法。……每位成年男子五十亩、成年妇女二十亩可能就构成了分配的定额,或者就构成政府期待人民耕种的数量。3

余英时认为唐长孺在当时不可能读到杨联陞的这篇论著。所以唐长孺对占田课田制的看法,竟会和他的老师不谋而合,让他很是激动。

最后,在引用文献资料对田租研究的问题上,唐长孺也和杨联陞一致,“更是巧合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余英时觉得唐长孺和他两位先师之间对史学问题看法的前后异同,“确实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一段最动人的佳话”。

也因为这篇文章,激起了对占田课田的兴趣,翻读了傅乐成主编的《魏晋南北朝》。里头解释前后有些矛盾。

田租: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4

占田制的规定,成丁男女一夫一妇之家可以占田百亩,其中七十亩必须负担租税。5

到底是五十亩还是七十亩需要田租?不过已没持与钱穆同样的看法了。

Dec 12, 2014 - PSK


1 刘绍铭主编:《当代散文典藏·情怀中国·余英时自选集》。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4月初版,第166页。

2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6月第3版,20056月第7次印刷,第318页。

3 杨联陞:《国史探微》之《晋代经济史释论》。新星出版社,20055月第一版,第221页。

4 傅乐成主编   邹纪万著《魏晋南北朝》。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1月二版四刷,第132页。


5 如上,第137页。

李泌《对肃宗破贼疏》


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拖再拖,将极盛的唐朝推进衰落,藩镇和宦官一路伴随到灭亡。

在长安和洛阳皆失,叛军势头正炽时,新立的唐肃宗问李泌何为当下之策?

李泌认为应当牵制和疲敌,直到“贼失巢窟”,方能“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若实行他的计策,“不出二年,无寇矣。”

其军事布局如是:

         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为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1

唐肃宗听了有什么反应?“帝然之”。可是到最后还是“帝不听”。

可行否2

刚即位的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正名,不愿行军千里先得范阳。但是李泌却认为唐朝军队靠的是回纥和西域兵团,若先取长安,时间一久,关中早热,兵士必想家,必不能战。而范阳不灭,叛军就得以回巢穴休生养息,军力恢复就必然再叛。

可是短视的唐肃宗只看见眼前长安的利益,放弃长远的目标。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叛军就算失去了长安和洛阳,可是只要老巢还在,一息尚存,动乱再起。结果李泌推断两年可平的叛乱一直延续了八年之久。

李泌的平天下大计,虽未为落实已是空话,但若唐肃宗采取落实,后来的藩镇之祸或未能危害百年,再后来的宋朝也不至于如此积弱。

钱穆说在旧、新《唐书》里都没收录李泌的《对肃宗破贼疏》,不过《资治通鉴》却取,可看出司马光觉得李泌的这番理论当是重要,对国之未来是影响重大,应记入史籍3。可是在网上的新《唐书》却载有李泌的这一番言论,不知是否钱穆漏读了,还是哪里有误?以后待有机会,必会仔细查证。

题外话,就在唐肃宗收复洛阳的同时也是张巡和许远军士们苦守睢阳九个月后,城破将亡的十月,叹也!

Dec 05, 2014 - PSK

  
1 陈友冰  王德寿编著:《国策论辩》。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月第1版,第405页。

2 战争简史编写组编:《中国历代战争简史》。解放军出版社。19931月(南京)第1版,20061月(北京)第2版,第283页。


3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2月初版,20025月重印21刷,第202页。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犬戎在哪里?


最近为了知道多些关于毛公鼎和周宣王的事迹,读到钱穆《国史大纲》关于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事。

一直以来都以为西周末年的犬戎来自镐京西北,可是钱穆认为犬戎应居在“周之东南。或偏近西南,而非西北。”1 (这么多年来是匆匆读史,很多读过就忘,此为一例。)

这让我很好奇,赶紧找一些书来做小小,小小的考证工作。

《史记·周本纪》载:2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史记·匈奴列传》载:3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写道“王欲杀太子,求之于申,不得,王伐申,申侯求助于犬戎。”4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写道“申国国君知道单独不能抵抗,就跟位于镐京附近的蛮族犬戎部落联盟,要求犬戎采取行动。”5

柏杨的《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写道“春秋时代的犬戎在甘肃东境。”6

尚钺的《中国历史纲要》写道“因废立“太子”问题,申侯、缯侯联络畎戎向周幽王进攻。”7

顾德融和朱顺龙的《春秋史》写道“当幽王废申后和太子时,申后之父申侯就与缯、犬戎联合起来进攻幽王。”8

《史记》在《周本纪》和《匈奴列传》都没说明在周幽王时,犬戎是居在哪里。而只写了在周幽王杀死之后,居在泾水与渭水之间,也是镐京西北。

《中国史纲》也没说明周幽王时,犬戎居在哪里。只写道“至厉王末年,玁狁趁周室内乱,又复猖獗;以后四十余年间不时寇略西陲,甚至深入王畿,迫近镐京,终为宣王所攘逐。”

《中国人史纲》只是说犬戎在镐京附近。

《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里没能找到周幽王时的犬戎在哪里。

《中国历史纲要》也没写说在哪里。

《春秋史》也没说明犬戎在哪里。

《虢季子白盘》记: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率军出击猃狁(犬戎的另一名称)至洛水以北,不过没能说明在周幽王时,犬戎移至哪里。9

纵观有限的书籍翻查,还是钱穆列了四证说明犬戎在幽王时应是东南或偏西南,不是西北。应是定论吧。

这篇不过只是一个非专业的胡乱考证,也没看过更多其他书籍来疏证,就只是过过瘾,纯属自娱而已。

题外话,周幽王死在骊山时,郑桓公也跟着一起陪葬。可笑的是,桓公儿子,武公在位十年时娶了申侯的女儿。怎么会和杀父仇人成了亲家呢?

当然还有其他佐证说明周幽王之死没那么简单10,故钱穆认为幽王烽火戏诸侯而被杀是委巷小人之谈。其实乃是周平王(周幽王之子,申侯外孙也)联申合缯还有犬戎弑父的一大阴谋。当然,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也是既得利益者。

绝对权力是如此血腥。

从钱穆的(周初封建图)可看出他认为犬戎就在周之东南。这里也顺便画出周穆王时伐战犬戎。11
在谭其骧的(西周时期全图)可看出他认为犬戎就在周之北。也许这是因为犬戎势力范围也到达北部。不知在周幽王时,犬戎也在东南吗?12


Nov 14, 2014 - PSK


1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6月第3版,20056月第7次印刷,第47页。

2 司马迁著 周文 等译:《史记》。团结出版社,20025月第2版,第45页。

3 如上,第1355页。

4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月,第18页。

5 柏杨:《中国人史纲》。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0月初版,20061月初版9刷,第156页。

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表》。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1月,第173页。

尚钺:《中国历史纲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月第1版,20015月第2次印刷,第26 -27页。

顾德融和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月,第42页。

9 方辉主编 文博 文:《国宝档案》。新世界出版社,20069月,第159页。

10 钱穆:《国史大纲》。第43页。第48- 49页。

11 钱穆:《国史大纲》。第43页。


12 谭其骧主编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110月初版,19966月第2次印刷,第10页。

2014年11月17日星期一

毛公鼎里的周宣王


毛公鼎的铭文大意为周宣王即位之初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册命。1文中说,为了中兴周室,革除积弊,周王册命重臣毛公要忠心辅佐周王。不可横征暴敛,壅塞民意,绝不能重蹈先臣违诺王命,官纪不饬,酗酒无度而遭丧国之祸的覆辙;毛公感谢周王所委之重任以及所赏赐之酒食、舆服、奴隶、兵器、玉饰、仪仗等丰厚的赏赐而铸鼎纪事,子子孙孙永宝永享。2

当然,在国家动荡之时即位,如不想成为王朝掘墓人,周宣王是不能以他那恶名昭彰的父王为楷模。如《史记·周本纪》载:3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古今以来又有多少君王即位之初不是朝气勃勃,宣告天下要励精图治?但又有多少个能持之到最后呢?大多都是最后自己腐败、以行动来否定最初的美好。

当然,周宣王也不例外。在位享乐久了的周宣王不再像当初要求毛公辅佐振兴国家。在柏杨笔下,君王的“绝对权力不仅产生绝对腐败,绝对权力也产生绝对白痴”。4 周宣王恰是如此。

末年,掘墓人周宣王的姬妾女鸠要和大夫杜恒相好,可是杜恒不依,哀怨的女鸠向周宣王泣诉,杜恒对我这个那个这个那个。绝对白痴的周宣王一听大怒就把杜囚禁,杀之。

杜恒临死前向天哀号:“我无罪而君王杀我,如果死而无知,那就作罢。如果死而有知,不出三年,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他是凶手。”

三年后,谁也不记得杜恒的悲愤呼号。就在一天周宣王到野外打猎时,忽然间他看到杜恒的鬼影出没,周宣王和卫士们被吓得一哄而散。心惊胆跳的周宣王慌忙驾车逃走,杜恒在后紧紧追赶。杜恒一箭射出,正中惊慌害怕的周宣王的心窝,倒下死去。也许是吓死、或许心脏病爆发,不管怎样,周宣王为他胡乱杀人付出了代价。5

被射死吓死、到底怎么死的这段历史,柏杨的《帝王之死》可当一说。

到底正史上怎么写周宣王之死?《史记·周本纪》只是一句话,“四十六年,宣王崩。”6

毛公鼎上的周宣王是如此战战兢兢要奋发图强。绝对权力久了就忘了当初的“约定”。可悲啊。

顺带一提,郑姓攀亲认祖的第一人,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周厉王的小儿子也!

Nov 17, 2014 - PSK


1 林正仪- 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22刷,第14页。

2 方辉主编 惠夕平 文:《国宝档案》。新世界出版社,20069月,第142页。

3 司马迁著 周文 等译:《史记》。团结出版社,20025月第2版,第44页。

4 柏杨:《帝王之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月第1版,第94页。

5 如上,第97 – 99页。


司马迁著 周文 等译:《史记》。第44页。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年少得志的苏轼在二十岁(又二十二岁作)就考取进士,可是多年来在官场却不得志,后来四十二岁的他更因一场文字狱差点没了命,被贬到黄州做一闲官。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在黄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节时作的。诗文内容描述了在黄州生活的悲凉心境,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伤。1

在诗帖里他透过“三寒食年”、“又苦雨”、“秋萧瑟”、“病少年”、“头已白”、“煮寒菜”、“哭塗穷”等词句,娓娓述尽谪官后的困苦生活。2

可是有趣的是,就苏轼郁闷在黄州近四年时(1083年),他写下了轻松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如下,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入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此文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旷达。夜了本想入睡,可是“闲”,想找“乐”,独乐乐后,不很“乐”了,想起可以“共乐”的好友,就去“寻”。因为“闲”,两人连看个积水和竹柏也这么仔细。因为大家的匆忙,对比出苏轼和友人的“闲”。

可是就像赏析所说:

         但他有志用世,并不自愿当“闲人”。因贬得“闲”,“自放于山水之间”,赏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他那“自适”与“自乐”,其中包括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4

真正的心情也许只能在《黄州寒食诗帖》里的诗文和书法找得到吧。

虽说苏轼官场不得意,被谪至黄州,但是至少还有一位好友在身边,试问有谁能在夜里入睡时分能随意“寻”个可以“共乐”的朋友来“无所事事”闲步中庭呢?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黄州的郁闷还不是所谓的“最糟糕”,晚年还被逐到天涯海角,海南。可幸的是,官场不留名的他,自身虽没大富大贵,可那传世的大多大文章都是在人生低潮不如意时写下的。

Nov 11, 2014 - PSK


林正仪- 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22刷,第74页。

林正仪- 总编辑:《品味故宫·书法之美》。香港商雅凯电脑语音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147月初版3刷,第61页。

陈振鹏,章培桓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月第1版,20036月第9次印刷,第1373页。


4 如上,文:霍松林。第1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