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拖再拖,将极盛的唐朝推进衰落,藩镇和宦官一路伴随到灭亡。
在长安和洛阳皆失,叛军势头正炽时,新立的唐肃宗问李泌何为当下之策?
李泌认为应当牵制和疲敌,直到“贼失巢窟”,方能“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若实行他的计策,“不出二年,无寇矣。”
其军事布局如是:
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为犄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1。
唐肃宗听了有什么反应?“帝然之”。可是到最后还是“帝不听”。
![]() |
可行否2? |
刚即位的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正名,不愿行军千里先得范阳。但是李泌却认为唐朝军队靠的是回纥和西域兵团,若先取长安,时间一久,关中早热,兵士必想家,必不能战。而范阳不灭,叛军就得以回巢穴休生养息,军力恢复就必然再叛。
可是短视的唐肃宗只看见眼前长安的利益,放弃长远的目标。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叛军就算失去了长安和洛阳,可是只要老巢还在,一息尚存,动乱再起。结果李泌推断两年可平的叛乱一直延续了八年之久。
李泌的平天下大计,虽未为落实已是空话,但若唐肃宗采取落实,后来的藩镇之祸或未能危害百年,再后来的宋朝也不至于如此积弱。
钱穆说在旧、新《唐书》里都没收录李泌的《对肃宗破贼疏》,不过《资治通鉴》却取,可看出司马光觉得李泌的这番理论当是重要,对国之未来是影响重大,应记入史籍3。可是在网上的新《唐书》却载有李泌的这一番言论,不知是否钱穆漏读了,还是哪里有误?以后待有机会,必会仔细查证。
题外话,就在唐肃宗收复洛阳的同时也是张巡和许远军士们苦守睢阳九个月后,城破将亡的十月,叹也!
Dec 05,
2014 - PSK
1 陈友冰 王德寿编著:《国策论辩》。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405页。
2 战争简史编写组编:《中国历代战争简史》。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1月(南京)第1版,2006年1月(北京)第2版,第283页。
3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2月初版,2002年5月重印2版1刷,第202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