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读《东晋门阀政治》

对东晋门阀制度第一印象是小时候读〈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男女主角因门不当户不对而悲剧收场,也由此对历史上这段时间的门阀阶级防备森严制度感到兴趣。再后来读《世说新语》才知道东晋门阀制度的完备和当时士人对门阀保护如何重视。

最近读毕田余庆的名著《东晋门阀政治》。他能把那一段皇室、宗族、家族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有条不紊地一一叙述。还有作者强调真正的门阀政治只是存在于东晋,而不是笼统概括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在慎密考证下,只有在东晋,门阀士人与司马氏共享政权和享有特殊社会地位。士族在曹魏和西晋只能依附在皇室、宗室或权臣。而士族在南朝的政治地位却是非常低下,完全不能与东晋相比。在以前就是认为门阀制度延续至南朝,可是历史并不如此。

还有在以前对王敦作乱威逼晋帝而王导竟可全身而退,不知所以然。在《东晋门阀政治》里就叙述了当时门阀政治的强势,皇帝在“寄人国土”下也不得不仰人鼻息1。再后来更加强势的桓温也不能取晋而代之,这些都是因为门阀政治还有约束力量。2

之前都认为门阀士族都是依靠门荫而能享富贵,除了清谈就是因爱惜羽毛而不愿屈尊繁琐吏治。最近翻阅了大量关于门阀士族的历史,除了刻板的士族不在中低官吏叙述谬误,士族也不是如很多人说得一无是处。钱穆就说,

                然平情而论,南方门第对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与绵延,亦有其贡献。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高德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而大江以南新境之开辟,文物之蔚起,士族南渡之功,尤不可没。

     要之,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固不当仅以变相之封建势力,虚无之庄老清谈,作为偏狭之抨击。3

此评论可作为东晋门阀士族在时局大混乱之际,为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

Jan 25, 2025 - RC

1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6月北京第1版,20181月北京第8次印刷,第55 – 77页。陈寅恪讲述王导对于能笼络江东士族,团结内部抵抗外侮,民族和文化才可以得以延续,称之为民族功臣。

唐长儒:〈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20114月第1版,20114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152 – 168页。唐长儒讲述王敦之乱得不到门阀士族的配合,导致最终失败。

2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月第1版,20056月第4版,20061月第2次印刷,第160 – 161页。

3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6月修订第3版,20056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309 – 310页。

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

读《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 1937 - 1945》

之前读齐锡生的《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就对作者能在大量中外官方、私人资料和日记中分析出与主流历史学者不同的论点而大为钦佩。所以读完作者最新出版的《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 1937 - 1945》也一样心得;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以前想当然尔或自以为是的观点。很多表面看起来本该如此,可是随着大量资料和蒋介石日记的公开,让我们能对抗战中的国民政府有更多了解,其中也解释了为什么抗战后的国民政府会失去大陆。

之前知道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因坚持等待九国公约会议结果而耽误的撤退时机1。可是齐锡生分析认为虽然蒋介石看到了英法态度转劣,九国公约干涉美梦破裂,而战场情势恶化,国军还有撤退机会,可是蒋介石还是依然决定坚持。所以国军最后撤退溃败不期然是因等待九国公约的原因。2

另外,在以往的著作都对桂系在抗战中的表现多有褒扬,其中最大者莫过于台儿庄战役。可是在齐锡生笔下,桂系是高调抗日,作战实力却是低下。不啻在自己地盘没有决心与日军对抗,而且在湖北辖区的残暴和鱼肉百姓之表现,更是让人瞠目结舌3。所谓李宗仁在台儿庄的胜利也是在中央军的坚决对日作战而有的结果。这可在李宗仁之后无所表现可见一斑。

现在很多书籍都会分析说蒋介石在抗战伊始主动把主战线从华北转移到淞沪地区是个大战略构想。而齐锡生认为其中一原因可能是“华北部队作战无能无勇的丑态”,导致蒋介石必须开辟另一战场把国军作战实力展现出来以“战而不屈”对抗日军的“不战而屈”阴谋。而这也可能让蒋介石超乎寻常地坚持淞沪战区“死守”接受牺牲。4

以前知道蒋介石在抗日期间对国民党的堕落大力鞭挞,可是就是不明所以,为什么蒋介石不能以他那“无比权力”来改造国民党呢?却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属政党腐败。首先齐锡生破解了大多数人一贯认为蒋介石牢牢把持党政军的错误观念。从日记里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很多事情不是充满无奈就是无能为力,完全不是“独裁者”应有的态度心情。这是因为,

                不可把蒋介石与当时的党政军轻易画上等号。南京政府既不等同全中国政府,蒋介石也不等同南京政府。充其量,蒋介石能够高度掌握的只是军事领域的建军观念,而其实施阶段所需的财源却又必须仰仗政府其他领袖的高抬贵手,其困难程度在本章前文已有交代。换言之,蒋介石对于党政两方面的影响力都有高度局限性。5

     一般学术论述和坊间评论,经常习惯性地把蒋介石和国民党画上等号,认为党必然受他的操控,派系是他手中玩弄权术的砝码。但是依照本章列举的史料,则蒋介石既无法以主义和道德感召党员,又无法以暴力使他们畏惧屈服。……历史材料所显示的是,蒋介石既称不上是“独裁者”,更和“法西斯领袖”或是“枭雄”等强豪形象对不上号。把他“抬举”或“夸大”到那个地步,并不能帮助我们对当时中国政局的了解。6

所以这本书给了最大的心得收获就是明白了为什么在很多时候蒋介石对很多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战区人事、政府效率、党务萎靡都没在蒋介石完全掌握之中。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蒋介石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策略应用的所以然。

接着,齐锡生认为蒋介石以为只要掌控军事或是“主义”就能号召和统治所辖人民。或许在南京相对富裕和小地区可以,可是战时退避到大后方,中央军事力量被削弱、地方割据坐大、经济与军事崩溃和日军压力下,那国民党以往一贯的操作手法也就无法将一个脆弱的政府机器维持下去。所以作者写说:

                假如国民党能够拥有一群才能高强而又富有献身精神的干部和党员,那扭转成为以意识形态和组织能力为主导的局面,可以通过动员和宣传去直接和人民群众建立有机性关系,从而架空传统军权的拥有者,最终使军权在国内政治过程中成为无足轻重的因素。然而历史最终表明,国民党没能完成这个任务。7

国民党没能像共产党一样,很多干部能在牺牲自我精神号召下到“敌人”地区开展党务。国民党只能在军事胜利下才能到“势力范围”建立党务。没有严密的党组织或是可以说,没有“整风”和肃清全党异见人士,全党只能拱着一颗“红太阳”,一尊领袖的思想就是党的思想。

齐锡生对此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见解,不嫌冗赘,

                重庆政府忽视党务是因为高阶层领导们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动员型态政党,他们自己的出身背景完全缺乏跟基层社会打成一片的能耐。究其原由并不是国民党缺乏主义和意识形态,因为它原本就有三民主义和爱国精神的理论。但是它真正缺乏则是组织方法、技巧、手段、和能力。国民党本质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政党,既不具有苏联共产党和德国纳粹党那么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明,又不如英美政党那般民主开放。它披着西方现代政党的外衣和形式,看似煞有介事,但是骨子里具有高度传统性,是一个改良型的士大夫党。半中半洋,亦古亦新。它所到之处,尽量避免挑战现存的权力架构,不会派遣党的尖兵去打破原有的势力,不能设立新的政治社会机构和巩固自己的阵地。而是宁可招纳现有势力分子接受国民党旗号。只要地方实力派在表面上归顺中央政府,国民党从不赶尽杀绝。因此即便是地方恶势力也被容忍或妥协。最好的例子是在抗战时期重庆政府避免挑战四川哥老会,也不愿意触犯地方宗教团体。党只求相安无事,以温和手腕求进步,而不是以翻天覆地方式去改造社会。在这个意义下,国民党是一棵经不起风霜的温室花朵,可以安于南京时代都市循序渐进发展的环境,却无法在大后方去面对日军和地方实力派两者恶风邪雨式的打击。党只有躯壳而无肌腱,更缺少一股泼辣的斗志。8

这等“泼辣”的斗志只能在中共篡权后显现,以大屠杀和劳改监禁来镇压“反革命”的地方宗教团体和地方势力。多有势力的四川哥老会在中共屠刀下只能被肉体消灭9。共产党的势力伸至乡级,一切的地方势力、乡绅宗族和宗教团体不是被铲除就是被共产,没有讨论余地。

话说回来,蒋介石对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在抗战中,尤其是后期至溃烂都明了。所以在美国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传入重庆时,全中国都陷入疯狂,胜利就在咫尺。可是就在当天,蒋介石的日记却是郁闷和哀伤,

                八月七日星期二 气候晴 雪耻。(民国)二十二年三、四月之间日记,犹注重于坚(整)理基本组织、选定基本干部为急(务),及基本部队、基本地区、基本组织与核心干部为革命基石,而今时逾十二(年),犹依然顾(故)我,空虚如故,安得其不败亡耶。10

那时候蒋介石还在以美国装备整军之际,如果日军真的突然投降,那么国军要如何以最快速度接受日占区而不被中共“摘桃子”?而国民党基本组织如此“空虚”,要如何与那严密组织的共产党竞争?难怪蒋介石竟然在胜利前夕有此哀叹。

齐锡生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在那艰苦卓绝抗战年代里,蒋介石如何以19世纪军事技术的军队对抗第一流先进技术的日本,还要与各个地方势力周旋,才能把那分崩离析的阵营拖到对日胜利那一天。如没有坚毅抗日决心,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早早就该为了人民生命和平投降了。

Dec 22, 2024 - RC

*〈史迪威的故事〉〈史迪威与远征军〉

**〈胡适为美国大使〉〈蒋介石在抗战初期的坚持〉

1 读《蒋中正与中日开战(1935 – 1938):国民政府之外交准备与策略运用》

2 齐锡生:《分崩离析的阵营——抗战中的国民政府 1937 - 1945》。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35月初版,20236月初版2刷,第149 – 153页。

3 如上,第444页,第654 – 670页。

4 如上,第139页。

5 如上,第102页。

6 如上,第797页。

7 如上,第730页。

8 如上,第796页。

9 胡平:〈背信弃义 + 残暴的史上之最——对中共镇反运动的盖棺定论〉。宋永毅主编:《重审毛泽东的土地改革:中共建政初期的政治运动70周年的历史回顾》。田园书屋出版,201912月。下册,476 - 497页。

夏明:〈中共摧毁会道门和极权主义的建立〉。宋永毅主编:《重审毛泽东的土地改革:中共建政初期的政治运动70周年的历史回顾》。田园书屋出版,201912月。下册,498 – 532页。

10 齐书,第797页。

2025年6月10日星期二

民国学人

很多年前对民国学人事迹很感兴趣,翻阅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当然,尤其是岳南的《南渡北归》,才对当时学人之间关系有比较多的了解。最近看了本小书,《学术大师的漏网镜头》,作者潘光哲写了一些之前没看过的有趣故事。

除此,原来全汉升在仅27岁,战乱之际就写出〈宋末的通货膨胀及其对于物价的影响〉,还备受前辈学者金毓黻夸赞。翻出全汉升的著作,读毕这篇文章,只能说全汉升用功之尽和傅斯年与史语所同仁竟能在战火颠沛流离下,还保有大量书籍供全汉升利用,这可谓为中国留下读书种子。

也是读了这本小书才知道吴晗在中共大力“批胡”运动中,竟然沉默不语。在以前还理所当然地以为吴晗肯定是“批胡”大将,要不然如何能和“战犯”划清界线?为了确定是否如此,翻阅了手上的书,果然都没有关于吴晗批判胡适的故事。想起以前在新纪元图书馆看过架上有大陆出版的“批胡”套书,而是不是全册,就忘记了。

Nov 23, 2024 – RC

潘光哲:《学术大师的漏网镜头》。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211月初版1刷。

2025年5月25日星期日

读《重探抗战史(三)》

读了《重探抗战史(三):抗战与中国之命运》后,对蒋介石在抗战中领导军民之艰苦卓绝更为了解,可谓一人敌一国。若不是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在苦撑待变,换做他人想必早早就和日本妥协,那么二战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本书里仔细探讨了汪精卫叛变国民政府后的心理变化,以为牺牲自我可以为中国带来和平,想不到的是日本却把他当作是傀儡,最后落了个汉奸之臭名。另外,这本书也有特别一章讲述伪政权下的政治运作,可以为以前写的〈钱穆回到抗战时的苏州〉作补充。

小时候知道抗战胜利后的“以德报怨”。蒋介石这策略让日本能够重生。可是不知道原来蒋介石最担心的是对日军突然投降而国军远在西南,中共就要顺手摘“胜利果实”(又是学俄共)。原来战败投降后,是日军在维持秩序和拒绝向中共投降而能让国民政府接收大部分城市和主要交通枢纽。这也是在以前对蒋介石能这么快宽恕日军和岡村宁次感到不解。蒋介石也因急于解决东北问题而只是象征性派兵进驻日本和拒绝苏联割据日本,也让日本没重蹈朝鲜半岛和德国分裂悲剧。

对于中共在后方的所谓“作战”,大陆学者不能写说一国里竟有另一个武装集团,而这武装集团竟唯外国势力(俄共)马首是瞻!只能委婉写说中共在敌后方牵住几十万日军。殊不知读者在字里行间也可以读出中共确实在抗战时的逃避、到底是谁躲在窑洞里逍遥快活和与外国势力勾结出卖民族与国家。

另外,第八章的〈重探战时对外关系〉执笔之一是林孝庭。之前在〈开罗会议〉〈罗斯福要干掉蒋介石〉里就对林孝庭在史料解读取舍存有疑惑。这章节里对蒋介石和幕僚在开罗会议的表现也采取一样的解释,完全无视齐锡生在《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里的研究结果。

最后是主编郭岱君在后记里写道,1

     当年中国对日本,是明知不能打,但因处于被动,不能不打。而今日的大陆却是明知外国欲以台湾作为围堵中国的诱饵,却仍与之起舞,步入陷阱。未免落入外国计谋,两岸应不容外国以台湾为乌克兰。因为,两岸若不能和平竞合,中国就不可能和平发展。两岸相互残杀,中国即可能掉入国际围堵的陷阱,犹如今日俄罗斯。

     大陆须避免使台湾问题成为国际阻滞中国崛起的杠杆,台湾则应避免使自己成为国际围堵中国的诱饵。俄罗斯与乌克兰必是两败俱伤的结局,两岸切莫走向玉石俱焚。

且不说俄罗斯是否那么愚蠢至“被动”被外国利用“起舞”来发起对乌克兰战争。事实是中国到处耀武扬威、咄咄逼人,妄想改变国际秩序,而端出的新规则却是独裁和极权。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蒋介石就苦心告诉日本军阀,中日合作才是亚洲发展的正途。对中侵略只会让“外国势力”得逞,中日最后一定两败俱伤。可是这一番劝告对那军国主义狂热的日本有作用吗?对比现在,一厢情愿地告诉那自恋的大国崛起狂热独裁者,不要掉入国际围堵的陷阱,岂不可笑?若台湾不是于外国势力是有价值的“诱饵”,大陆早早就完成了统一大业了,全部寻衅惹事的台湾人集体被押去再教育!

读史写史,不一定有史识。

Nov 02, 2024 - RC

1 郭岱君 主编:著者:肖如平、岩谷将、林孝庭、洪小夏、张世瑛、郭岱君、陈立文、鹿锡俊、黄自进、嵯峨隆、杨天石、潘敏、苏圣雄  中日文翻译:Kanou Seikichi《重探抗战史(三):抗战与中国命运》。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12月初版,20234月初版第3刷。第531 – 532

2025年5月9日星期五

读《重探抗战史(二)》

《重探抗战史(二):抗日战争与世界大战合流1938.11 – 1945.08》出版离《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 - 1938)》已多年。之前还以为不会再有第二和第三卷了。

第二卷讲述蒋介石为持久战战略布局、太平洋战争前与后的中国战场和最后对日的作战。尤其是为我们讲述为何日本执意要对美开战的前因后果,日本的军事狂热注定要为太平洋战争孤注一掷。

一直以来都疑惑为何日本不要集中兵力直捣重庆结束中国战争以腾出兵力来对付美国。第二卷也为我们解释了不是日本不想要而是力有未逮。而关于远征军和滇缅作战,作者也纠正了关乎中文书籍方面一直说的,到底英国是否一再阻挡中国远征军入缅而贻误战机?给了英方说辞和对战局的分析。最特别是这本书提到了“英帕尔战役”对反攻缅甸的关键意义,这是在其他中文书籍里没有或很少提到的一场战役。而作者认为正是英军在这场战役奋战,掩护国军在滇西缅北的攻势。

这本书还有另一个比较新颖的说法是除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趁机崛起壮大,李宗仁系也是因对日作战而声名鹊起,在战后能有政治资本与蒋介石对抗,这是以前没读过的见解。书中也提到最后的“一号作战”却是日本为中共作嫁衣裳;中共掠夺大片土地和人口,国军却远在西南,导致战后东亚局势巨变。历史的诡异莫不过如此。

Oct 20, 2024 – RC

郭岱君 主编:著者:小谷贤、岩谷将、洪小夏、原刚、张世瑛、郭岱君、傅应川、黄勇、苏圣雄  中日文翻译:Kanou Seikichi《重探抗战史(二):抗日战争与世界大战合流1938.11 – 1945.08》。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5月第1版,20231月初版第3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