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钱穆故居


从红大门小步走上,一路是绿荫花草。

钱穆和夫人胡美琦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二年。虽来台湾定居时已七十三岁,还定时讲课,而晚年更是视力近盲,还是笔耕不断,这毅力可谓惊人。

在钱穆授课的厅内、书房还有走廊,宛如音容还在。对比校园喧嚣,素书楼是非常宁静。窗前青葱、午后微风、院里无人,钱穆是否还在诲人不倦?是否还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呢?

严耕望对老师的评价: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直到晚年,后辈学人从先生问学,仍常感到先生思如泉涌,能随时提出新观点;退而思之,大多实有理据,并非恣意想象之说。惟先生天分太高,所提论点,往往如天马行空,读者未必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但先生任何论点,多富启发性,好学深思者,读先生书,不论能否接受,皆能获得一些启示,激发读者别开蹊径,不致执著,拘守成说,不能发挥。此为先生著作除了建立本身论点之外,对于史学教育之另一项贡献,殊为难得!

         先生今以九十六高龄谢世,亦标识前一辈史学界之落幕。先生虽已作古,但遗留述作极为丰富,供今后学人含英咀华,必将有更深远之影响!1

斯人已去,精神还在。

“素书楼”命名源于钱穆无锡七房桥五世同堂之故居,母亲居所“素书堂”,为纪念母亲生养之恩而命名。

“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钱穆 (引自余英时《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月出版,第25页。)


Oct 31, 2014 - PSK


1 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14月初版,200811月二版一刷,第26-27

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其实之前没打算来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不过既然就在饭店附近,就过来了。

对二二八事件没什么研究,只有在七八年前和一位台湾同事共火车时谈起他说当年台湾因为这件事而损失很多本土精英,也让人想起其实日本也没这么坏,替台湾建设发展了许多。这也许是大陆来的统治者无法了解的本土心态吧。

政府替死难者还有遗族建了纪念馆,是要赞赏的。起因、经过、责任和道歉,都在这里找到,真是要替换政府后才能做到。

很多政治苦难迫害都是要推翻当政者后正义才能被伸张。妄想当政者寻求真相,犹如缘木求鱼。

走出悲情


Oct 29, 2014 - PSK

历史文物陈列馆


兴冲冲来到这里,怎么大门深锁呢?看了告示“周三及周六开放”,再看了看准备的功课也是“周三及周六开放”,哎呀,才知道,误了以为是“周三周六开放”。

虽然星期六是有时间再来,不过算了,下次再来吧。

拍个照也好

Oct 29, 2014 - PSK

国史馆


终于见到了青天白日勋章,之前只在书上读到,现在可说是目睹了。

也看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谢氏联宗会在一九七八年赠给谢东闵副总统的锡盘, 写道“我族之光”。

南海之域,多少国家为她宣示主权,马来西亚在一九八零年将两个小岛列入版图而引起台湾抗议,马来西亚人民是否知道呢?

在这里,一系列的南海展示图和文献教育参观民众这南中国海群岛的主权是不容侵犯。看来台湾政府是有做事,认真收集古今资料证明南沙群岛属于中华民国。马来西亚就对菲律宾恐怖分子犯境也没办法,南沙还有希望吗?

人潮稀落
多少将士为国为民获此殊荣
Pewter也!
至少有发表声明

Oct 28, 2014 – PSK


国立台湾博物馆


就在饭店附近,走一小段路就到。

展出泰雅服饰和排湾琉璃珠,还有唐卡,不过对这一些都没研究,说不上有什么体会,只是多了解一些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和生活形态,还有知道了些西藏佛教渊源。

也看了台湾海洋地理介绍,里头的模型展览是费了不少心思。

也没呆多久时间就走了。

台湾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Oct 28, 2014 - PSK

国立历史博物馆


很可惜对绘画没什么交集,更不用说对国画了。

碰巧是张大千画作展览。

虽没研究国画的天分,但是还能有少许的审美观,所以那一幅幅画作无论是景、人或物都是那么传神。

也没逗留多少时间,逛了一圈就走了。

迷了一段路,找了近三十分钟

Oct 28, 2014 - PSK

国军历史文物馆


国军在历史上牺牲最多就是在对日抗战。据何应钦将军统计,这八年里,1

陆军阵亡一百三十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八人,失踪十三万零一百二十六人,负伤一百七十六万一千三百三十五人。

空军阵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负伤三百四十七人。

海军人员损失不多。(这是因为中国根本没什么可战舰艇,开战初期已被消灭殆尽,海防与内陆水道控制基本全部丧失。)

国军将士殉国之惨烈可见一斑。

若没他们的牺牲,哪来抗战之胜利?

血铸的历史文物馆
杀害一百零七人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军刀。(此刀于抗战胜利后由魏炳文中将接受;魏将军公子魏亮先生于一九八七年七七抗战五十周年时捐赠国军历史文物馆)
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签下的降书


Oct 28, 2014 - PSK


1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6月修订16刷,第403页。

国父纪念馆


本来没想来,不过既然就在诚品信义附近,要去旧书拍卖会,所以就过来了。

九九年暑假,忘了是洛杉矶还是旧金山,就和孙中山铜像拍过照,只是近在槟榔屿的没去过,唉。

烈士舍身取义,就为了推翻帝制,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

追随者很多,只是奈何信徒里出了个汪精卫,变卖三民主义,可惜啊。

一生为国为民族奉献,革命再革命。

Oct 28, 2014 - PSK

2014年10月28日星期二

傅园


来到傅园,一片青葱,正好可以避开外头的烈日。

这里是寂静的,那路口的行人车辆繁忙,可一位巨人就在这里静静地看着他爱护的台大。

傅斯年在短短的两年里,竭心为台大付出,校务之繁重,可不是外人所了解。他在去世前几天对朱家骅说:“你把我害了,台大的事真是多,我吃不消,恐我的命欲断送在台大了。”1 由此可见,他把所有心思都投入在台大建设,可谓鞠躬尽瘁。

到这里缅怀,高山仰止。

归骨於田横之岛


Oct 28, 2014 – PSK


1 蔡登山  主编 《怀念傅斯年》。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46月出版,第87页。

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历史语言研究所


只是想来这里看一看,既然没能在里头梳理甲骨碎片或翻阅明清档案,那只能在外头拍个照,聊以自慰。

这么多年来,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历史、考古和语言研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单就殷墟发掘的成果就足以让世人叹为观止。

当年傅斯年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发掘和研究中国历史,中国人自己来对本身的历史做研究,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里,他对科学与不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得出三个结论:1

第一:凡是能直接研究材料的学问,便是进步的;只以间接方式研究从前人所已曾研究过的问题,或从前人所创造的系统,而不是繁丰细富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是退步的。

第二:任何一种学问,凡能继续不断地扩张其研究材料的,便是进步的;反之,便是退步的。

第三:任何一种学问,凡能继续不断地改进其工具,便是进步的;反之,便是退步的。

这在当时可是重要的宣言。鼓励和支持挖掘地下考古、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国故,不要拘泥在传统历史学里打转。

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当年国破家亡的多少学者留下一片天地来静下心来作研究,为所爱之工作贡献一己之力。

历史语言研究所 - 历史文物陈列馆

历史语言研究所 – 研究大楼门外

Oct 27, 2014 – PSK

1 苏同炳:《手植桢楠已成荫 - 傅斯年与中研史语所》。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1210月初版,第7页。

傅斯年纪念室


到了胡适纪念馆才知道中央研究院里设有傅斯年纪念室。

原以为只有到傅园才能遥想傅斯年,没想到这里就有一些关于他的事迹。

一九二八年,仅三十三岁的傅斯年就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就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详细阐述对中国未来考古、历史、地理、人类、文化与语言研究定下一个发展大蓝图。

在这篇著名文章里他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学问拟了一个方向,为后来众多学者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里,在史学界大放异彩。

巨人风范,缅怀无限。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胡适

文章之重量


Oct 27, 2014 - PSK

中正纪念堂


出了捷运站口,抬头一看,中正纪念堂比想象还要宏伟。

扶阶而上,是蒋介石坐像。

虽说个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是有限,但是蒋介石领军的北伐、抗日、为民族在台湾保护留下一地的中华文化,这些就足以让蒋介石为近代中国第一伟人了。

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声明,最后关头的宣言!其内有,

         战事一起,则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均应抱定为国奋斗之决心,与敌作殊死战。如有中途妥协与丧失尺寸地者,即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之罪人。军人守土有责,虽战至一兵一枪,亦必与敌抗战到底。1

其声明振奋人心,为抗日八年定下一个底线。

现在读来,心里也不禁感动。

若没坚定不移的信念,那要如何领导对抗那比自己先进多少倍的日军、在内忧不断的后方、在全世界袖手旁观的前四年多要如何凭一己之力来抵挡那疯狂的敌人

蒋介石做到了这一点。

委员长


Oct 27, 2014 - PSK


1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月初版,20148月初版29刷,第169

台北书店


三民书局

飞机延迟起飞三个小时半,饭店放下行李,过了街对面吃猪排饭也已经近九点了。

赶快找了三民书局,直达三楼,想了好久的书终在面前。

十多年前,就是在三民书局里知道钱穆,也在这里拥有好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书,能在此看书,真是一大享受。

已经十多年了,当时问饭店柜台“哪里有离这里最近的书店”,答“重庆南路”,直走十多分钟,左转就是。还记得,路上人群稀少,一直走,走啊走,好久才到,因为已晚,还没两个小时大多书店就打烊了。第二天,见完客户,就直溜到书街,看书到傍晚。有这书街已满足了。

第二天,游了台北一天,又回到三民,买了一堆书,真满足。

台北的最后一天,也在三民呆了一天,终于在“沧海丛刊”书柜上找到找了很久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和买了余英时旧版的《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

三民书局,幸好还在。

招牌还是新的


胡思二手书

在士林捷运站胡思二手书店里看到了“马华文学系列活动”-田农在1122日的“认识砂拉越华文文学”座谈会布条。竟然在台北“遇”到老师在台北的活动告示,幸运不?

士林捷运站胡思二手书

拍自捷运公馆站胡思二手书里,士林站忘了拍



台湾商务印书馆

十多年前的台湾商务印书馆藏书很多,也许是生意差了还是怎么,现在只有在二楼,还只从十点营业到七点。没买到书,只是到隔壁吃了碗牛肉面。

只有在二楼


黎明文化

在这里找到了何应钦将军写的《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20146月再版。虽然大多内容已经有更全面的抗战史叙述,不过这还是当时国军最高阶将领所写的历史(当然除了蒋介石日记),当是不易也很有参考价值。

2012年在北京第一次看到这一本书,不过知道简体版一定是有删减,所以这几年都在留意繁体版。之前虽知道已绝版,不过还心存希望有人会欣赏,说不定哪家出版社会再版呢。

垫脚石图书广场

还记得这是十多年前第一间逛的书店。哇,就有点像“大众书局”,文具、书包、饰品、电子产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转角遇到垫脚石


金石堂书店

因为这一次是从台大医院捷运站到饭店,金石堂就成了第一间遇到的书店。没逗留多少时间,买了本书就走了。

转角遇见金石堂


联经书房·上海书店

呆了半天,可笑的是买了三本简体书,一本繁体(还不是联经出版!不过还好啦,在别处已买了不少联经出版书)。

为什么没在我的家乡也开一家?


诚品信义店

18日晚在壹新闻知道有间书店打3折,旧书展。赶紧上网查了查,才知道是诚品信义店6楼,到19日。(幸好有带“智慧手机”)

17日才去了诚品信义店,竟然没看到广告。没办法,只好再去一次。

又是幸好,11点准就进场,只有“人挤人”来形容。

走已辛苦,所以也没买到书。

想起“大众”当年第一次在“高峰广场”顶楼的旧书展,书的种类和打折力度,至今还念念不忘。

应该是七八年前吧,台湾同事带我们到101用餐后,路过诚品信义店,才知道除了敦南还有一间大型诚品店。所以后来在花莲开完会,就算回到台北饭店已是近凌晨,几个小时后的四五点还得要去机场,还是冲完凉即刻摇去诚品信义店。

逛了也忘了多久,结果这么多年来还以为信义店是24小时。

好便宜

更便宜

这不是广告吗?是鬼遮眼,17日没看到
入场
还好准时入场,若不就得要人龙排队
第二段人龙


建宏书局

买了本《史记》。其实已有了更好的版本,只是这时报出版的袖珍本《史记》很有纪念价值的。

应该是四或五年级吧,问大姐在成语词典里的“四面楚歌”和“破釜沉舟”,那“项羽”是谁?她就给了旧版1987年时报出版的《史记》,从那时起,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不回头也。

那旧版已失,现是2008年版。


 中山地下书街

很多便宜的书,只不过现在已经比较挑剔,没怎么“乱”买书了。书很多,只不过人很少,可能是工作日吧。

可以来此一逛。



Oct 27, 2014 - P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