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知道卢建荣大力抨击余英时的历史学术水平和品格,可是没有看过卢建荣的书,不知道他的历史学养到底有几何?最近买了本《没有历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争史》就是想了解到底卢建荣的学术高见到了哪里。
在书的前头,台湾繁体增订版序文里〈典范的转移〉,卢建荣写1
台湾史家卢建荣于2000年先发表一文,长达4万5千字,挑战陈寅恪假说,继而再加以扩大,于2007年6月出版《飞燕惊龙记:大唐文化工程师与河北没有历史的人》(台北:时英出版社)一书,提出一个迥异于陈大师的唐河关系诠释。……
卢建荣认为他凭借现有出土的墓志和碑刻和现代西方新的理念,能替换掉陈寅恪陈旧的文化观,开创出一个“典范转移”。
不错,这本书是为读者发掘很多河北藩镇没有历史的人的故事。还列举了几位文人愿意远赴河北“讨生活”的故事。可是陈寅恪也没有否认这些在他年代可以看到的史料,难道陈寅恪提出河北胡化说就是说陈寅恪认为胡人统治下不需要文人吏治吗?文化水准相对低落是事实,胡人军阀割据河北也是事实。到了现在,终究还是跳不出陈寅恪立下的典范。这和之前写过的〈陈寅恪叙述唐代牛李党争〉一样,后来学者把陈寅恪学说简单化,没有读懂要点,当然更糟糕的是,读错。
卢建荣认为陈寅恪对于河北士族李栖筠把家从赵州迁徙到卫州靠黄河边是攸关猎取官位的策略2。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写是因为善于骑射胡族迁徙河北,利害相冲突导致李栖筠不得已舍弃累世之产业徙居异地。陈寅恪认为士族地方豪强,不必仕宦保持其社会地位,不到万分不得已,绝不会放弃祖居地方迁移他方。3
卢建荣还认为韩愈歧视河北,认为河北是“戎狄”。韩愈的文化工程,更是催发战争其中原因4。可是其中两篇文章,〈送石处士序〉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里只是埋怨为何中央留不住人才5。而伯乐千里马之喻,只是遗憾为何洛阳没有伯乐,只能让河阳节度使招募麾下。看不出这比喻是什么易燃物好滋生事端6。就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也只是一厢情愿希望“异化”的河北能投向中央,可能韩愈心中想更多的是要留住没被中央赏识的董邵南,谈不上什么文化改造工程7,作者想太多了吧。
典范转移,想太多了吧。
July 03,
2022 - RC
1 卢建荣:《没有历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争史》。暖暖书屋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5月初版1刷,第30 – 31页。
2 如上,第267页。
3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7月北京第1版,2009年9月北京第2版,2015年7月北京第3版,2018年1月北京第8次印刷,第1 – 8页。
4 卢书,第307 – 316页.
5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第1版,2003年6月第9次印刷,第927 - 928页,第930 - 931页。
6 卢书,第347页。
7 陈,章主编,第924页。卢书,第315 – 316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