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华健(James A. Millward)的《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里对清朝与新疆的历史关系有很仔细的叙述。虽然对这一段历史不是非常清楚,可是因这些日子以来对中国与边疆的历史(尤其是李氏朝鲜)有着很深兴趣,所以在两年前买了这本书。
在关于新疆的财政问题上,作者认为白银输入新疆有可能导致内地银两市场价格的上涨。
无疑,相对鸦片输入,从1760年左右开始的协饷拨解更能从年代的角度与已被证实的铜钱贬值趋势相吻合。中国北部的银铜比价曲线表明,白银价格长期上升的趋势始于18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白银对铜币比价的不断上涨在1760年左右更为剧烈,到乾隆末年(1795年)时仍在持续上升。这种年代的契合表明,拨解新疆的协饷也许影响到了内地的银价。1
因为这段叙述与之前的短文〈读《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有些联系,所以又找回相关书籍,厘清这一段历史。
在这清朝的银钱比价(1644-1911)的表里2,没有1750 – 1760的讯息。不过1790 – 1795,或到1800年,银钱比价是有到1,080 – 1,070之间,也不算是个剧烈的变动。反而1765 – 1785年间都在1,000文以下。
![]() |
清朝的银钱比价(1644-1911) |
![]() |
清朝的银钱比价(1644-1911) |
在这清朝的银钱比价(1644-1911)的表里2,没有1750 – 1760的讯息。不过1790 – 1795,或到1800年,银钱比价是有到1,080 – 1,070之间,也不算是个剧烈的变动。反而1765 – 1785年间都在1,000文以下。
而在清朝白银流入与外流估计总值的表里3,1752 – 1800年间,105万银元流入中国,这是不是能解释就算大量白银输入新疆,也没有导致内地银两市场价格的上涨?
![]() |
清朝中叶以前银、钱市场比价 |
在全汉昇的《美洲白银与18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4,银钱比价在18世纪末叶以前,银钱比价多半都在1,000文以下。乾隆末年开始,每两银在市场上却换到1,000文以上5,可是也不算是什么剧烈的上涨。
所以米华健的推测,从内地省份运往新疆的协饷是银价长期上涨的因素之一,这还是值得讨论。
题外话,因为米华健这本书,读了余英时的《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的研究》。其中作者引述了《汉书》里有关于西汉时期中国海上贸易最重要的记录。这段话里有很多地名,其中之一是“皮宗”。
……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6
作者写“皮宗”现称普罗皮姗(Pulaw Pisan)。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Pulau Pisang。上个月,到笨珍拜访一个客户,问起她有到过这个小岛吗?她说那里是新加坡管理,以前很幸运到那里的灯塔爬山,可是后来被管理人员赶走就再也没有去过了。只是,不知道现在还可以去吗?
July 06, 2019 - PSKC
1 米华健(James A.
Millward) 贾建飞 译:《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7页。(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 – 186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林满红,詹庆华等译,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76页。(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 – 1856,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6)
3 同上,第85页。
4 全汉昇:《中国经济史丛》(二)中华书局,2012年6月北京第1版,第545页。
5 同上,第546页。
6 余英时,邬文玲等译:《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的研究》。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第2刷,第163页。(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