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位朋友问,有什么可以举例中共在夺取政权前后对读书人的口是心非,存心坑骗一众知识分子?非常惭愧的是,虽然这几年来都在收集和阅读有关书籍,可是就是觉得还不是时候写出一篇文章来。没别的原因,只是认为读的书还不多,还有很多资料还没有整理出来。
就在专心阅读相关书籍中,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里她叙述了张东荪在1964暮春写了封信和6月3日写了首词给老友龙榆生。而后就没有笔墨往来1。在注释里,戴晴说龙榆生虽因和陈毅有师生之谊,也曾是毛泽东风雅消闲时候的座上客,可喜他并未以此患上政治敏感病,一直是张东荪被抛出世的淳厚友人。2
可是在余英时为康正果《我的反动自述》里的序写道,右派龙榆生在“丧失原有社会地位,朋辈往还遂稀”3,于1961年被“摘帽”是有交换条件的。
即答应暗中为公安机关“做某对象的侦察工作”。不用说,所谓“某对象”一定是他平时交往很密切的朋友,否则这个“任务”不可能落在他的身上。……我们不难推断,龙沐勋(龙榆生)的“对象”必然是一位很有学术地位的人物,极可能是他的词友。把一位高雅的词家逼成一个“卖友求荣”的公安机关的“线人”,试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4
这就联想到不知张东荪是否也在这位“被抛出世的淳厚友人”的线网当中。而张东荪也万万不能想到他的词友现已是公安机关的“线人”,可能还认为老友对他没有“敏感”,雪中送炭。
其实这些卑贱招数在中共还没夺取政权时已经在用了。抗战的40年代初,因为对萧军的怀疑和所谓的“抢救”,中共派了一个青年干部,装扮成从其他根据地来到延安,借萧军喜欢京剧,而这位“线人”会拉京胡,交上了朋友。5这个“线人”出卖了萧军对他的信任,将所了解的报告领导。幸好萧军也没对“线人”说了什么严重“反党反革命言论”,要不就成了王实味第二。
其实这些卑贱招数在中共还没夺取政权时已经在用了。抗战的40年代初,因为对萧军的怀疑和所谓的“抢救”,中共派了一个青年干部,装扮成从其他根据地来到延安,借萧军喜欢京剧,而这位“线人”会拉京胡,交上了朋友。5这个“线人”出卖了萧军对他的信任,将所了解的报告领导。幸好萧军也没对“线人”说了什么严重“反党反革命言论”,要不就成了王实味第二。
可见活在毛共极权下的知识人,就连沉默的权利也没有。
July 07, 2019 - PSKC
1 戴晴:《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2次印刷,第492 – 493页。
2 同上,第514页。
3 康正果:《我的反动自述》。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2005年5月第2版,第X页。
4 同上,第XII - XIII页
5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2年第1次重印,2014年第17次重印,第457页。
5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002年第1次重印,2014年第17次重印,第457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