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

马华和嗟来之食


遥想独立前至六十年代马华是如何风光,和一众巫统领袖平起平坐,有商有量。工商和财政部长和大多各部门行政总监,也都由马华或华人当家,堂堂正正在做事。

可是五十年过去,马华现在这惨况,真令人摇头。当个没权力处理地方议会乱象的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长。当个屈服于马航无理要求和无权力决定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部长。当个不知所谓,劳工问题一堆屎,在最低薪金诉求无能为力的人力资源部长。还有,当个乐于管制儿童快餐广告和香烟价格而在医疗制度改革无力感的卫生部长。可这还没什么,马华同志们还沾沾自喜,痴人到处说梦话:“幸有四个正部长在朝,好办事也。”

翻开马华史,他们对华社的伤害斑斑血迹可真是“罄竹难书” (注:这是贬义词,不是台湾当局的褒义词。)抛开亏了华社上亿元的“合作蛇”、暗里输出真金白银的张明添基金、误导华社的种种事迹不说,就来看看马华对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章都做了些什么。

在六十年代初,马华政客厚颜无耻地向华社大力鼓吹华校改制全津贴国民型中学的“好处”,结果在威迫利诱下,有五十四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看看现在,一间间企图鱼目混珠的所谓“华中”,真是面目全非。套一句中国北方的话,揪心的痛啊!

而在六十年代末,正当华社风起云涌筹办独大,恰恰此时,马华总会长陈修信公然比喻独大的成立简直比铁树开花还难。不帮忙不打紧,还当你脸,给你捅一刀。这还没什么,马华竟然弄出一个不知所谓的拉曼学院,来麻醉和呼拉华社,说没独大不要紧,有拉曼,还是一样。可这间学店,和大街小巷的私人学院有哪两样?幸好董教总和马来西亚华人头脑还清醒,在坚持不懈和前赴后继下,南方和新纪元终得以在三十年后创办。

来到九十年代末,巫统执政政府还贼心不死,搞了一个宏愿学校计划,企图以蚕食来把华社先贤辛辛苦苦创立的华小,变质为国民小学。而马华诸公还助纣为虐,也没学到华校改制的前车之鉴,照版向华社施出不烂之舌,推销宏愿学校计划。还好董教总没被收买,坚持反对和据理力争地向社会大众解释这计划背后的真正意图。可想像,如宏愿学校计划得逞,华小就从此百年身,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就在那时候,马华头脑发热做了“最勇敢的大事”,冒天下之不违,逆流而上,收购南洋报业,企图控制舆论,为马华写文章,歌功颂德。结果搞了几年,搞出一个财务“大头佛”。后来,处心积虑,暗地里把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卖给岳不群,江湖一统也。

接下来,华小英语数理授课、校舍严重不足、师资短缺、校长贪污、拨款干捞、白小关闭、独中经营发展困境、华社第二所得税缴款等等,让我们看到了马华的无能和驼鸟心态。还不时拿些似是而非的数据和指鹿为马的手段,企图混淆黑白和瞎混过去,大言不惭地到处发表伟论,“马华对华教贡献巨大”。

还有,这些日子马华到处都在开常年吃喝玩乐大会,可笑的是,所谓的大会提案竟是 —— “呼吁政府…… 、“促请政府……”,啊?一咋看,还以为他们是在野党,怎么个个提案都是在恳请政府,摇尾乞怜,难道马华不是执政党,不是政府吗?

其实几十年来,马华都在自慰,这不要紧,只希望当马华自渎和自爽时,不要也拉着华社的手。要嘛,就自己快活去吧!

想来想去,其实马华也不是一文不值。若不是他们,我们的新手机店、新餐馆、新五金店开幕,找谁来旺啊?若不是他们,庙会神诞、少女离家、阿窿喷漆,找谁来管啊?若不是他们,我家前的沟渠堵塞、路灯不亮、小弟单身丘比特交友,找谁来理啊?若不是他们,我还真不能领会柏杨大哥所说的“酱缸文化”是什么一回事。真要大声说 “马华同志们,辛苦你们啦!”

看来,我们只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去吟诵弟子经、学汉语拼音、跳恰恰、上口才班,管什么政治呢?记得哦,要以总会长为揩模,上下课要搭轻快铁哦。

想起一则成语故事,那“嗟来之食”,来回应马华总秘书在周末所说“马华不是巫统的附属品,而是工作伙伴。” 和“马华和巫统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且像兄弟手足一样对很多事情都有商有量,因此马华所提的一些事情都有受到理会。”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那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令自己到这个地步的。他终于不食而死。面对带有侮辱性的无礼施舍,宁肯饿死也不受,这位饥饿之人的气节是何等难能可贵。
与马华诸公共勉之。

注:小弟我不是反对党成员,马华善长仁翁们,千万不要乱扣我帽子。


(登于2007731日,回应发展拨款与行政津贴争议未了  李成才批林冠英对华教没信念


August 09, 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