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赵世居之案与大刑


近日重读到北宋年间神宗与“士大夫”的对话。

    神宗时,以陕西用兵失利,内批出,令斩一漕臣。明日,宰相蔡确奏事。

    上曰:“昨日批出斩某人,已行否?”

    确曰:“方欲奏知。”

    上曰:“此事何疑?”

    确曰:“祖宗以来未有杀士人事,不意自陛下始。”

    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杀之。”

    上曰:“和故?”

    曰:“士可杀,不可辱。”

    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

    惇曰:“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1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贵如天子得遵守“祖宗之法”,不杀不辱士人,也可说自宋以后,读书人再也没如此待遇。

只是在之前,熙宁八年(1075年)山东沂州平民朱唐告发前馀姚县主簿李逢“有异谋”。神宗经所谓调查后结论,李逢勾结太祖玄孙,宗室赵世居意图谋反,牵连出一堆人,甚至最后蔓延到王安石,只因为王安石认识其中一位罪犯。所以当时有人相信是政敌用此案来打击王安石。

而邓广铭也认为是当时政敌,也是王安石提拔上来的吕惠卿利用此案攻击老上司,不让王安石重登相位。2

也许是关系到宗室意图谋反,这恰恰也是太宗以后加以防范的对象。所以神宗希望扩大打击面,而可能是王安石受牵连,所以他希望对涉案人员处理要有所限制。王安石对神宗说:“今此一事,既重责监司,厚购告者,恐开后人诬告干赏,官司避罪,将有横被祸者。愿陛下自此深加省察。”于是神宗让步,“断狱如安石议。”3

结果赵世居赐死,李逢与其他两人凌迟处死。两位官员,其中一人还是武举进士,腰斩。其他人杖脊流放和贬官。

《宋史·刑法志》对此案议论云:

    若凌迟、腰斩之法,熙宁以前未尝用于元凶巨蠹,而自是以口语狂悖致罪者,丽于极法矣。盖诏狱之兴,始由柄国之臣籍此以威缙绅,逞其私憾,朋党之祸遂起,流毒不已。4

宋人认为此案乃因王安石之故,可是神宗用了熙宁以前未用的凌迟、腰斩之极刑,其原因远非党争之祸简单解释。在《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里,作者顾宏义引李裕民的《宋神宗制造的一桩大冤案——赵世居案剖析》认为是由于仁宗无子嗣,故真宗弟之孙继位,是为英宗,不数年,英宗死,神宗继位。因此,神宗继位,可以说是一个颇为偶然的机遇。因此神宗对任何,尤其是宗室觊觎皇位的企图,处理手段更是残酷。5

John W. Chaffee也认为此案让我们了解宋代宗室的另一面。其中只要宗室威胁到皇位,即使只是象征性的,皇帝也会随时报以激烈反应。6

虽然说比起明清,宋代读书人是幸福的,可是在赵世居案里我们看到在赵氏皇帝眼里,刑法对士人虽有克制,可是只要有所谓“谋逆”,铡刀落下还是不会手软。

May 27, 2015 - PSK

1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69月第1版,第527- 528页。(引自侯延庆《退斋笔录》)

2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73月第1版,第250页。

3 顾宏义:《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月第1版,20117月第3次,第351页。

4 如上。第351-352页。

5 如上,第353页。


6 赵冬梅(译)  John W. Chaffee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Branches of Heave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月第1版,20066月第2次印刷,第90页。

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李光耀的讲辞 – 1965年5月27日


日前重读丘光耀的《超越教条与务实——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研究》,试要了解1965年前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的历史。

无意间读到有关李光耀于1965年在马来西亚国会辩论的一段话。在更早前于Youtube 看到一小段李光耀用流利马来语在马来西亚国会滔滔倡言,而就当时在场者的回忆说,东姑、拉萨和陈修信一边愈听着李光耀流畅马来语,身子愈靠椅子滑下,他们自叹马来语竟不足于来自新加坡这一位极度危害国家安全的极端华人代表。

今天找到当日,527日李光耀在马来西亚国会辩论的讲辞,全英文,没有记录下马来语部分,实属可惜。可笑与可悲的是50年前的李光耀竟然已全然洞悉巫统玩弄种族政策企图利用语文、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来煽弄马来民族仇恨其他种族。这一切对李光耀来说都是在玩弄政治,不是为了马来西亚人民前途着想,是极度不明智和歪曲成立马来西亚的初衷。

而在前一天那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极端种族主义马哈迪才在国会里对李光耀和其人民行动党进行诬蔑,让大家相信李光耀是“偏狭、自私和自大的一类”的华人,看不起马来人。

李光耀在第二天用马来语作出反击:

    马来人特权和将马来语成为国语解决不了问题。马来人有四百五十万……如果我们让其中的0.3%成为公司股东,马来人的贫困问题解决了吗?坐大汽车和住大洋房的华族百万富翁自然有的是,但制造出少数有大汽车和大洋房的马来人能不能解决问题?每逢经济、社会和教育政策失败时,你都重复说,哦,这些邪恶的华人、印度人和其他的人民反对马来人的权利。他们并不反对马来人的权利。作为马来西亚公民,马来人有权提升自己的培训和教育水平,同竞争力比较强的社会、非马来人的社会达到的水平一样。……而不是向他们灌输这种隐晦的理论:只要让少数特殊的马来人获得马来人的权利,他们的问题就解决了……1

这一段话在50年后读来真让人不住唏嘘,还是如此紧贴当今时势。

2015年的今天,巫统还在玩弄着一样的手段,半个世纪后依然原地踏步,不思进取。悲乎?

April 17, 2014 - PSK


1 丘光耀:《超越教条与务实——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研究》。大将出版社,2007420日,第81页。(转引自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台北,胜利书局,1999年,第680页》)

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太学生抗争的年龄


日前一位朋友和我简讯关于现今中国政治体制、六四运动和黄之锋被拒入境的一些心得感想。

这仁兄是朋友里唯一对此课题有着浓厚兴趣。在简讯里笑说这把年纪了,没能力也没勇气来进行抗争,还是年轻人能担当冲破恶政枷锁的责任。这时历史考据癖马上发作,很想知道历史上到底领导学生运动的领袖都是何许人?是不是都是年轻小子?还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如我们?

纵观历史,有三次声势浩大和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东汉末、北宋末和清末。

汉桓帝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其中以郭泰(128- 169年)和贾彪为代表人物。

很多书都说郭泰是当时太学生的领导人物,可是却没说郭泰到底有没有入太学?还是他只是太学生崇敬的士人而不是太学生?翻遍手上有限书堆终于找到一个肯定,钱穆说:“郭泰亦当时一太学生。其时太学生数万人麇集京都,博士倚席不讲,又值朝政黑暗,激起太学清议,成为当时政治上一难对付之力量。而郭泰是太学生中之翘楚。”1

想来郭泰在宦官乱政时为士人领袖已近四十岁。2

找不到贾彪的生辰纪年,不过贾彪在永康元年(167年)朝内外都弥漫恐怖气氛时,主动挺身劝说外戚等人上疏来营救下狱的“党人”,已有三四十岁?3

永兴元年(153年),太学生刘陶联合数千人同时行动请愿为因公撤职的朱穆上书鸣不平,留下“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成为历代形容权宦专断的千古名句。可惜找不到刘陶的生辰纪年,猜想当时应是三十岁以下。4

延熹五年(162年),太学生张凤联络士大夫三百余人到皇宫门前为被宦官诬罪入狱的皇甫规请愿。一样找不张凤生辰纪年,应是三十岁以下。5

他们和太学生不畏强暴的气慨为后人所景仰。正如《后汉书》所说:“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昏俗,而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6

说完了东汉那澎湃的学生运动,现在让我们看看北宋东京城在陷落前的学生请愿运动。

39岁的陈东(1086- 1127年)在钦宗刚即位的宣和七年十二月(1125年)就带领太学生上书,请诛朝中奸臣。7

在靖康元年(1126年)在围城之际又率太学生数百人上书,后聚集数万人(一说十余万人)请求复用李纲和种师道,罢免李邦彦。8

最后在建炎元年(1127年),已不是太学生的陈东再次上书宋高宗为李纲请愿和求罢朝中昏臣。9

陈寅恪在香港逃难之际时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汴京围困屈降诸卷,说道在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而为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与史实印证,不觉汗流浃背,有切身之感受10。可以想象在人心惶惶、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国之大难之际,万人涌向皇宫的壮烈情景。应说在徽宗搞到国家千疮百孔的时候还有太学生愿意为这国家献出一点力,宋末太学生还有士人的侠气,可说是国之将倾的自发觉醒。

来到中华大地被列强瓜分之际的清末。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年(1895年),37岁的康有为(1858- 1927)到北京会试时领导数千名学生向光绪帝上书,要求变法维新。这场学生运动在柏杨笔下形容为“……成为十二世纪宋王朝大学生在被金军包围的首都开封,发动激烈的知识青年救亡运动以来,第二次激烈的知识青年救亡运动。”11

后来康有为在自订的年谱里写道:“至此千余人之大举,尤为国朝所无。”12

其实在之前,1886年,28岁的康有为就劝说两广总督张之洞扩大译书的范围。1888年到北京应试,就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图强。13

之后再有五四运动和六四,留待以后再说。

可以说历史上的学生运动没有年龄限制,当然在古在今谁能不为现实低头或为家庭包袱所拖累?于是才有比较单纯和思想没受大污染的大学生领导一次又一次的抗争运动。国家是不是应当感到庆幸有此国民?

June 12, 2015 - PSK

1 钱穆:《国史新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93月初版,199811月再版,216- 217页。

陈勇,庄和 新撰:《后汉书》。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81月初版,20037月再版,第239

3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月第1版,第918

4 如上,第911

5 如上,第913

6 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月第3版,第106页。

7 何忠礼:《宋代政治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6月第1版,第271页。

8 如上。

9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10月,第32页。

10 岳南:《南渡北归·南渡》。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5月。第422页。

11 柏杨:《中国人史纲》。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10月初版一刷,20061月初版八刷,第1171页。

12 温洽溢(译)史景迁 Jonathan D. Spence:《天安门——中国的知识份子与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 - 1980)。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1月初版1刷,20073月初版4刷,第27页。


13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月第1版,第298页。

2015年6月3日星期三

告“诽谤”


19889月,方励之的法律界朋友告诉他说邓小平准备在法院对他诉讼“诽谤”。

而这件所谓的“诽谤”官司是因为方励之的8月澳洲之行,当地学生的大字报里有关于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子女在国外有存款,所以邓小平说这是对他们的诽谤,他们没有存款。

在北京等了两个月,方励之没收到法院传票,所谓的“诽谤”官司就没下文了。可笑的是这位“持不同政见者”此时却因为准备好了各种应对而没能出庭,感到“怅怅然”。1

读到这一段时,不知邓小平准备利用现有法庭司法程序来逮捕审判“异议者”时,而不是粗暴蛮横把一个人直接丢进监押或劳改,是不是受到了李光耀的启示还是传授?

只可惜我们没法知道。

还是留待以后读了《李光耀自传》再说。

May 22, 2015 - PSK


1 方励之著,李淑娴校订:《方励之自传》。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430日第1版,第3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