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殉难臣子家族株连,可谓恐怖。可是民间还是拥有一套异于官方的说法,由不得国家强大机器洗脑。有明一代,同情靖难忠臣而私人著史,纪念文章、建祠,或晦或明,从不间断。
何幸真《殇魂何归——明代的建文朝历史记忆》1为我们叙述明代2百多年来,官方和民间如何对那一段历史的诠释和文籍材料对比和年代叠层,双方是如何在历史记忆中各有阐述那心中“禁忌”。最后,只能在官方权力最孱弱之际,建文君臣终于被平反;于奸于忠,在于需不需要。对于另一个典型例子;张煌言身前身后遭遇,也是同样道理2,是逆寇是忠臣,在于朝廷需不需要,只不过官方说法改变是在满清鼎盛而信心满满之时。
建文历史很多已不能厘清,实录篡改加上文档销毁,要恢复那段历史全貌已不可能。何幸真从众多官史野史书籍里试图辨别哪些是“发生历史”,哪些是“选择记忆历史”。到明代覆灭,民间、士人和朝廷如何对待这一段伤痕历史记忆和回溯。
其实很多悲惨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这么明显或那么幸运让后人为他们不值。其中之一就是袁崇焕。如果不是修撰《明史》而忠实参考实录,后来的我们能为袁崇焕而感到冤屈吗?不幸是很多历史记忆都和官方想要的一套一样,历史留给我们不是完整记录,很多文籍不是有意疏漏就是刻意偏好,史学家如何选择对历史片段记忆也影响后人怎样感知和诠释。
建文历史民间纪念带有私人和地方感情。官方纪念轻重就要看对当权者有何益处。历史记忆在这两者间不能调和,互相拉扯到灭亡。无论官方如何大力污蔑建文历史,明人于忠义感念也于对殉难君臣同情和怀念,书写那一段历史记忆一直到清初。
May 09,
2021 - RC
1 何幸真:《殇魂何归——明代的建文朝历史记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3月,BOD一版。
2 陈永明:《从逆寇到民族英雄——清代张煌言形象的转变》。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7年9月初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