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

《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

明代自洪武帝后,只有永乐帝和宣德帝能策马领兵。后来的土木堡之变,皇帝被囚,国运从此大衰。正德帝幻想学祖宗身穿铠甲杀敌,只能落得后人嬉笑。嘉靖帝的北京之警、倭寇之乱,国家军队已濒临溃烂。万历三大征是余晖,面对旭日崛起的后金就束手无策了。

自宣德帝后,皇帝任何的军事活动都不被士人认可,似乎只有读好书,把国家运作交给内阁就是称职的皇帝。除此,任何阅礼还是狩猎就是嬉戏荒怠,而不像祖宗一样,士人都在颂赞军威鼎盛,猎获满载。另一个可能就是任何支持君主尚武活动的文章都有意不被保存下来了,所以我们只能听到反对声音。

《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就是这样为我们叙述明代皇室披上戎装、阅礼、和他们独有的兽苑。明代皇帝不是我们印象中一样,不应该是传统历史书籍中的中国朝代。明朝应该把它放在亚欧大陆历史中的地位审视。在文治和皇帝怠惰下,骑马、射猎不再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结果尚武变成了不是个常态。皇帝紧紧抓住权力不放,官僚机构瘫痪放任不管;军事阅礼是劳民伤财,祖宗尚武精神不应该是遵循之法。

这本书为我们揭开明代的另一面。正德帝的“尚武”精神是有祖宗渊源,可惜当时文官却觉得这样一个皇帝骑马、打猎和亲披盔甲不是一个正常皇帝应该做的事1。本来的“尚武”变成了“尚戏”,不是祖宗那一套能整肃军队,时刻提醒文武官员“习武”精神。只是说在开国进取皇帝的子孙,在宫中成长,对军事和遥远边境都不能深有体会,这些都是历朝历代不能逃出的困境,明代也不列外。就算“孱弱”南宋孝宗在金朝军事压力下举行过五大军事演习,皇帝也定期练习马术和射箭。和明代一样,南宋文官们都不认同皇帝这样“尚武”精神2。开国的“尚武”只能在后来让位给“尚文”的守成皇帝,无一例外。除非传统书籍中的“嬉戏游猎”和“役民千万”的耀武扬威是现代历史学家们认为的“尚武”,那就另当别论了。

May 16, 2021 - RC

1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 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1368 – 164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月第1版,200612月第2次印刷,第425 – 426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8: Part 1,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Edited by Frederick W. Mote and 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盖杰民〈正德时期(1506 - 1521)〉。

2 【英】崔瑞德,【美】史乐民  宋燕鹏 等译:《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 907 – 12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2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第666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Part 1,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 – 1279. Edited by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akov Smi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江伟爱〈宋孝宗统治时期(1162 – 1189)〉。

【美】鲁大维  杨柳青,康海源译:《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2020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Martial Spectacles of the Ming Court by David M. Robinson. 2013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2022年1月16日星期日

官方与民间纪念

明朝建文殉难臣子家族株连,可谓恐怖。可是民间还是拥有一套异于官方的说法,由不得国家强大机器洗脑。有明一代,同情靖难忠臣而私人著史,纪念文章、建祠,或晦或明,从不间断。

何幸真《殇魂何归——明代的建文朝历史记忆》1为我们叙述明代2百多年来,官方和民间如何对那一段历史的诠释和文籍材料对比和年代叠层,双方是如何在历史记忆中各有阐述那心中“禁忌”。最后,只能在官方权力最孱弱之际,建文君臣终于被平反;于奸于忠,在于需不需要。对于另一个典型例子;张煌言身前身后遭遇,也是同样道理2,是逆寇是忠臣,在于朝廷需不需要,只不过官方说法改变是在满清鼎盛而信心满满之时。

建文历史很多已不能厘清,实录篡改加上文档销毁,要恢复那段历史全貌已不可能。何幸真从众多官史野史书籍里试图辨别哪些是“发生历史”,哪些是“选择记忆历史”。到明代覆灭,民间、士人和朝廷如何对待这一段伤痕历史记忆和回溯。

其实很多悲惨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这么明显或那么幸运让后人为他们不值。其中之一就是袁崇焕。如果不是修撰《明史》而忠实参考实录,后来的我们能为袁崇焕而感到冤屈吗?不幸是很多历史记忆都和官方想要的一套一样,历史留给我们不是完整记录,很多文籍不是有意疏漏就是刻意偏好,史学家如何选择对历史片段记忆也影响后人怎样感知和诠释。

建文历史民间纪念带有私人和地方感情。官方纪念轻重就要看对当权者有何益处。历史记忆在这两者间不能调和,互相拉扯到灭亡。无论官方如何大力污蔑建文历史,明人于忠义感念也于对殉难君臣同情和怀念,书写那一段历史记忆一直到清初。

May 09, 2021 - RC

1 何幸真:《殇魂何归——明代的建文朝历史记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3月,BOD一版。

2 陈永明:《从逆寇到民族英雄——清代张煌言形象的转变》。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79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