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

邹应龙攻倒严嵩父子


之前印象中的御史邹应龙是上疏攻倒严嵩第一人,忠心勇敢被后人称颂。就如《嘉靖皇帝》说:“严嵩失欢,徐阶受宠,朝臣中正直之士自也倍受鼓舞。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世蕃,历数其收受贿赂,……”1。重读了《晚明史》才知道不是这一回事。

樊树志引《明史》里的《邹应龙传》和《严嵩传》说有一天邹应龙因避雨进入太监房,无意中听说嘉靖帝因道士之言有意罢黜严嵩,而邹应龙得到这一机密情报就连夜写奏疏弹劾严嵩父子。嘉靖帝看了奏疏正中下怀,罢了严嵩父子的官,而邹应龙也因此事升官。可笑的是后来嘉靖帝还念念不忘严嵩而心情不快,导致邹应龙不敢履新职。还是严嵩的对头徐阶调护下惴惴不安地赴任。2

还有唐鹤征之说。他认为是徐阶操纵这一事。徐阶与那道士是深交,得知嘉靖帝信服道士之言后,透露给邹应龙要他上奏弹劾严嵩父子。3

因为这故事所以樊树志认为邹应龙是本着政治投机心理来拉倒严嵩父子,是个机会主义者,不是什么英雄,更不可同杨继盛同日而语。

其实后人称颂邹应龙本无可厚非,严嵩父子作恶多端,对能拉倒他父子俩的第一人无不敬仰。只是坏人的对面不一定是好人,明王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是你卑鄙就是我下流,能秉持正直、不夸夸清谈又能做事的阁臣又有几位呢?

话说回来,虽说有机密情报或徐阶撑腰而“勇敢”的邹应龙,无不怀着机会冒死升官发财之鄙,可是有杨继盛之惨况,邹应龙还是为他自身留名。

为了明白邹应龙打倒严嵩父子这件事,翻看了《明史新编》,书中也引用了《明史》里的《严嵩传》来论述这段历史,可是却认为是在徐阶策划下,邹应龙才上疏4。这可和樊树志所说不一样。这只不过是小小的注意,以后有机会读《明史》再说吧。

August 13, 2015 - PSK

1 卜键:《嘉靖皇帝》。知书房出版社,19969月第一版,20002月第二版,第317页。

2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月第一版,第208页。

3 如上,第209页。

4 谢国桢  陈支平:《明史新编》。知书房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312月初版第四刷,第239页。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雍正继位——八人受诏之说


在台湾联经看到杨珍的《历程  制度    ——清朝皇权略探》想起书柜里还有一本他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以就买下来了。近日(七月中)读了新书也重读了旧书,看了两本书也对雍正继位之说有了更多的想法。

杨珍对雍正七年才出炉的八人受诏之说不置可否。他列出条条证据来反证,也引许曾重的《清世宗胤禛皇位问题新探》来佐证。1

后来翻了李治亭主编的《清史》,才发现原来孟森在更早以前就持此论点。2

因为这一论述,更想知道冯尔康的《雍正传》是怎么说。之前就知道冯尔康肯定雍正是康熙的指定继位人,不是什么篡位夺位小人。就在《雍正传》里,也引用了《大义觉迷录》里雍正自说的八人受诏,就可惜是冯尔康没论述对此说的反证,为什么他相信这八人受诏之说,而不是雍正捏造的呢?难道这八人受诏是真的?3

在冯尔康丛书里就只有《雍正传》这一本,后来在网上读到原来冯尔康写了另一本书来析疑这八人受诏之说。就这么巧,上个星期在学林书局里就看到了《雍正继位新探》,还为此高兴了很久。

冯尔康认为在这八人里,允祉、允允裪不是和雍正同一伙,大可以拿此八人受诏之把柄搞臭雍正,可是他们没有。如果这三人对当年的八人受诏说法不否认,后人就难于否定了。4

可是恰恰就是杨珍认为这三人中的允䄉被圈禁、允祉和允裪连遭打击,早已噤若寒蝉。如何还能对这八人受诏之说提出什么异议呢?5只不过是在后来雍正八年允祥死时,允祉迟到毫无哀戚之情,这也许可以说是无言的抗议吧,还是说更可以证明若这八人受诏是假的,那允祉大可反击?

再对于这八人受诏说法要迟至雍正六七年才完整出炉,为什么继位之始雍正不公布这一说法呢?是不是就如杨珍说的这八人受诏是“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补充的伪造过程”?6

冯尔康就不赞同。他认为“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曾静投书案,供词中有雍正谋父篡位的内容,雍正为改变不利于己的舆论,认为有必要说明继位的真相,于是说了这八人受诏的话。这是有针对性的,在此之前,如上引秘密立储时说的嗣位事,那时针对性不强,现在要回答人们的疑问,再作说明,并且说的较细致,就是正常现象了,未必是弥补谎言。”7

对这一事件有着完全对立的诠释,看来就如冯尔康所说的,有待以后更多史料的发掘才更能够对雍正继位之疑给出更多的看法。

September 30, 2015 - PSK

1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11月,第345- 348页。

2 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月,第857页。

冯尔康:《雍正传》。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210月台一版,201411月台二版一刷,201412月台二版二刷,第49页。

4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5月第1版,20101月第2次印刷,第86页。

5 杨书,第347页。

6 如上,第345页。

7 冯书,《雍正继位新探》,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