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读《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在《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里,第一次读到鸦片不是导致中国白银外流的唯一和主要因素,这对我来说是完全新的看法。

林满红在书里引用了大量数据来证明她的论述。其中为

     尽管在1856 - 1886年间中国鸦片进口值增加了一倍,因世界市场有利于中国丝、茶的出口,本期白银的流入量为6.91亿银元;与之相反,虽然在1808 - 1856 年间鸦片的进口比19世纪晚期少,但同期中国却有3.68亿银元的白银流出国外。1

因此作者认为是因为19世纪前期中国丝和茶在世界市场的萧条和世界金银减产而导致白银流出,最后更结论为“即使中国进口更多的鸦片,也不会爆发鸦片战争”。2

“即使中国进口更多的鸦片,也不会爆发鸦片战争”是有待更多的证实。最算没有世界金银减产和丝茶的出口减少,英国还是会为了更多的通商港口而和清政府接洽谈判。根据以往清帝国唯我独尊的文化主导,广州通商应该已是中华大帝为夷人给的最大通融,这还不包括英国想要的补给地,香港还是其他小岛。所以,或早或迟,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是拿破仑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导致19世纪前期全球金银供应减少,而这也导致中国出口品的世界市场萧条3。可是全没全面论点来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的丝和茶在全球或是英国会需求减弱?难道就只是金银供应减少吗?尔后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市场对丝和茶有如此大的需求?这本书里找不到答案,以后在其他书找答案吧。

作者为了完成这本书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几个世纪的各国海关进出口数据,把19世纪的中国放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来看银贵铜贱的问题,可是一大不同的观念冲击,这是读了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June 30, 2015 – PSK

1 林满红,詹庆华等译,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 – 1856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1月,第265页。

2 如上


3 61页。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费正清论中国》


在余英时的《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里重读到他在《费正清论中国》中译本序,才又定下心来重读《费正清论中国》,只怪以前囫囵吞枣,没头没尾,匆匆读过。

就像余英时所说,这本书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般读者为对象,因此总结中国史研究不在此书设计中。而且费正清也无意把书写成通史,所以很多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都一笔带过和不写。

费正清以八十多岁高龄写了这本书,上午把原稿交给哈佛出版社,下午就心脏病复作,两天后逝世。其对史对文章的精神就当让人钦佩。

全书引用了很多近来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其中一段是林满红以国际贸易和世界政治对十九世纪白银流失与流入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读到这里时觉得这名字好像哪里见过,才察觉其实已有这本书静静在书柜里三年了。

费正清是以未出版来注明1,可是后来翻这本书知道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 – 1856 〉是在2006年出版,而中译本《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是在2011年出版。

费正清在1991年或以前就有机会阅读这本著作,可知在当时写成的〈China: A New History〉是如何以西方最新的研究心得来整理和写下他最后一本书。

June 30, 2015 - PSK


1 薛绚(译)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论中国》〈China: A New History〉。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7月台初版,20043月增订版,第216页。

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岳南笔下的两个李学勤


2001年还是2002年的一个周末下午,刚放工回家,电视里正播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如没记错,应该是李学勤正讲演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介绍,而也是当时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重点工程”。

后来在中国工作时就常留意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书籍,好不容易后来买到了岳南的《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而从这本书也认识岳南和后来很多他写的书。

作为一位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就只是对考古很有兴趣,所以《千古学案》里的研究考察方法和历史天文历法可以说是一大认识, 还记得当年读这本书的乐趣,好不快活。

自己也非常仰慕当时的李学勤和一众学者,后来因此更买了许多关于李学勤的书,也算是对中华古史研究的开始。可是在后来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结果其实存有很大争议,导致现在也质疑这历史分年结果,是不是“茨厂街货”。

回来说说关于岳南。2001年写的这本书还看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伟大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特色的写法,和后来岳南写书的笔法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一位作者的“思想进步”到如何“解放思想”。这里就说说在岳南笔下的李学勤在年前年后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几篇论文中,他(李学勤)就遵循这一方法(分组分期)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其两篇论文《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和《非王卜辞》,正是对殷墟卜辞作了更缜密的整理和划分,得出在著名的YH127坑中,除绝大部分是武丁时期的常见卜辞外,还存在有5种“非王卜辞”的科学结论。1

2011年的《南渡北归·伤别离》里,岳南这样写说

     另据胡厚宣说,当时上边明确指示手下人员对陈梦家展开批判,胡氏本人和同所的历史学家张政烺也接到指令,……遂明确表示不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事。……许多思想先进的革命学者却挺身而出,衝入阵前。于是,枪炮声响了起来。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一位青年李学勤很快写出《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文,谓该书“较少新义”,“最主要的缺点是作者对殷代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途径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书中只罗列了庞杂的现象,不能提高到理论的阶段,同时对若干现象也不能有满意的解释。这和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相距是很远的。”云云。……2

其实这24岁的“损人不利己的缺德”之作《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已被公认为“政治正确”的攻击文章,无非就是要击倒他自己的上司,陈梦家。

不知是否岳南在十年里对往事的了解增多,导致后来的李学勤出现了不同写法?

不过在《千古学案》里,岳南也知道《殷墟卜辞综述》对甲骨学的贡献。他说

     尤其是他于1956年出版的七十余万字的《殷墟卜辞综述》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1956年近57年的研究结果,……这部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甲骨学研究领域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甲骨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

在手上有限的李学勤著作里,知道其实他在1998年也承认了《殷墟卜辞综述》里的其一论述。

     “文武丁卜辞”说引起了一系列讨论,陈梦家先生1951年起在《燕京学报》上发表《甲骨断代学》(后被收入《殷墟卜辞综述》),指出“文武丁卜辞”其实属于武丁时代。1953年,日本贝塚茂树、伊藤道治两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法之再检讨》,也有类似意见。陈梦家等先生的见解,近年已得到考古发掘证据的支持。4

虽然更早前,在1994年已经肯定老上司对甲骨文的贡献,可是还不愿意说明到底陈梦家在1957年发生了什么事而“没能继续发表”文章。

     把这两个方法(中国传统的金石学走向考古学和西方博物馆的类型学走向考古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系统的人,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陈梦家先生。他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写了几篇青铜器的文章,都发表在《考古学报》上,即《殷代铜器》和《西周铜器断代》,可惜,后来他只发表了六篇,没能继续发表。他的遗稿还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整理,将来可能出版。陈梦家先生学贯中西,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构成了研究青铜器的新局面。5

当年的所谓轰轰烈烈社会运动摧毁了千千万万人,多少家庭亲情被响彻云霄的口号唾弃而永不复。不用说那些当年想出头还是被迫出头的文人学者,无一至今不是被历史记载入册。(虽然还是有漏网之鱼)

其实陈梦家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已无需赘言。在余英时的2013年最新著作《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就在不同处引用了57年前《殷墟卜辞综述》中的论述86。可知《殷墟卜辞综述》虽相距“马列主义的历史科学”很远,可是对后来真实的历史研究影响确实巨大。

July 08, 2015 - PSK

岳南:《千古学案——夏商周断代工程纪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8月第1次出版,第296页。

岳南:《南渡北归·伤别离》。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5月,315- 316页。

3 岳书,《千古学案》。第401- 402页。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月第1版,第108页。(原载《文物》1998年第1期)

5 如上,第135- 136页。(原载《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4期)

6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1月初版。(第45352),112154163175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