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星期二

王安石是在糊涂闹边釁吗?


在《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里,王安石有了更多正面的评价,也为这位名副其实的改革家洗脱千年来世人对他的种种误解。

在仁宗时的富弼使辽,对北方敌人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这一交涉被后来人称赞,为宋王朝的一大功臣。而后来的富弼在神宗初登位时,劝“愿陛下二十年口不言兵”。可是王安石却认为要改变“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的局面,实行改革变法来恢复汉唐旧境。

对于王安石的边境军事支持,钱穆却认为,1

     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釁,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也把后来元丰对西夏兵败、对辽割地都算在王安石的“惟先有意于边功,遂不期而亟亟于聚敛耳”。2

可是邓广铭却认为王安石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为西夏用兵部署和结局都能“一如安石所料”;对辽不仅在于燕云十六州,还要吞并全辽3。后来熙宁年间对河湟地区的胜利,可说是王安石用人得当,在朝为神宗坚定信心的直接作用。

在《宋夏关系史》里,作者整理了王安石对西夏问题上的思想大可归纳为三个要点4
  1. 不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2. 深化国内军政的改革为当务之急。
  3. 增强国力然后伺机而动。
然而人们却把之后对西夏军事失利和对辽无能的原因统统归咎于王安石。这不可不知当时党派思想异同的栽赃嫁祸和后人对王安石的误解。

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可是我们也不能像司马光在元祐元年一样,主动弃地于西夏,把之前攻占的城寨一律归还西夏,还标榜此举为“美”行。后来还说:5

    如窃人之财,既为人所执,犹不与之,可乎?

这些行动言语和王安石一对比,便可知仁义眼光高下。

May 18, 2015 – PSK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6月第3版,20056月第7次印刷,578页。

2 如上,第578页。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73月第1版,第254-255页。

4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9月第1次印刷,第71页。

5 邓书,第274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