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个皇帝里,称得上有道明君的没有一个。就算是所谓“弘治中兴”的孝宗也不过是历史学家的过誉。(他有养没教的乖儿子,武宗可说是明王朝标准掘墓人)
如不挑剔,也许可以说景泰帝在千钧一发之际,能重用于谦等人来力挽狂澜,还不失一位君王在历史上留名。那他万般无奈下不学宋高宗,还收留下再循环的哥哥和小侄子这俩活口,还算有点情义,只是少了政治头脑,最后落得名份全无,宗庙也没个牌。
所以景泰七年之事系在《英宗实录》内的《废帝郕戾王附录》之下,并对景泰帝加以诋毁。吴骐曾给参与修《明史》的同乡钱金甫写信道:“伏惟景帝功在社稷,而当时实录取媚英庙,遂于景帝极其訾讆。”1
当然,这只是《明实录》里其中一个曲解历史的例子,万不可以偏概全。就像《明实录研究》作者所说的:“现今残留的明代档案无法系统地复原和构建明代的历史体系,具有这种功能且又最早的文献只有《明实录》”。2
所以当年傅斯年意识到《明实录》的价值,他和史语所为整理和保存《明实录》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为后人开拓一道路。这里的故事留以后再说。
这里再说些有关在《明实录研究》里读到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世宗是个昏君,整天只会炼丹和沉迷于道教符箓,在位的46年里没什么见到内阁大臣,整个国家停摆,宠信的就是那几个青词奸臣。可他乖孩子,穆宗就在敕谕礼部,强调修纂先父实录的意义
……洪惟我皇考世宗肃皇帝,以至神至圣之资,缵二祖七宗之绪,明伦更制,振教敷仁,内殄奸欺,外平倭虏,盛德大业照耀古今,真足以追二祖超百王,宜有纪述以备一代之制。3
读了这段文字可以确定是穆宗开他爸玩笑。若要评价,那勉强只有“外平倭虏”可以赞叹了,可还是粘了戚继光等将领的光。
世宗自打嘴巴的是在《武宗实录·序》中说:4
……朕惟国必有史,以记载一代为治之迹。
……夫理乱之机,得失之故,存诸汗竹,昭如日星。既往之迹,实将来之鉴也。朕方鉴古为治,于是乎有感焉。
继位之初的大言不惭,安享王位没多久就把这些话丢掉了。
也许更让人读之感慨的是明朝第二暴君,成祖在三修本《太祖实录·序》里说的这些话。
自古帝王之有天下,其言行政治必有史臣记载以垂鉴戒,此古今之盛典,朝廷之先务也。……自古兴国之时,皆由勤俭而得之,衰弱之季,皆由奢侈而败之。后世子孙臣庶,仰观我皇考创立之艰难,栉风沐雨,劳心焦思,辛勤万状,得之不易,自不容于奢纵矣。于乎,所以垂宪万世者,此欤!苟惟求之于言而不深究其实,甚非皇考之心,亦非朕意也。后之览者其钦承之!5
其中成祖明确指出《太祖实录》的修纂是为了“以垂鉴戒”、“所以垂宪万世者”和使“后之览者其钦承之”,全为了朱姓王朝千秋百代着想。怎知他死后才不过12年,乖曾孙英宗不再“仰观我皇考创立之艰难”,已不“自不容于奢纵矣”。成祖的苦心全被抛之弃之。
《明实录》没为成祖后代子孙带来什么借鉴,不过却为《明史》和我们现今留下明王朝最直接的身影,读明史无奈也。
Feb 28,
2015 - PSK
1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第354-
365 页。
2 如上,第375页。
3 如上,第122页。
4 如上,第300页。
5 如上,第299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