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再认识傅吾康


读了谢贵安的《明实录研究》,才知道原来傅吾康是明代史籍研究学者,在这领域有不少著作。

之前只知道傅吾康执教过马来亚大学,也是其大学中文系创办人之一,还对东南亚华人铭刻历史做过很多研究,但是其中细节就不得而知了。唯一对傅吾康有印象的是钱穆提过在马来亚大学任教期间和他为同事。

     日常交往,除陈启云夫妇外,有系主任何丙郁夫妇,系中同事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夫妇,程曦夫妇,……1

在《明实录研究》里摘录不少傅吾康对明实录的见解,赶紧翻开《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一读原文为快!

在《明代的历史著述》里,傅吾康细细写来明代史籍的渊源和有关这朝代历史的书籍研究,若傅吾康没读过这些史籍,如何为读者介绍大致内容?可如要一一读过这些书籍,那没一般毅力和学识是不行的。可知要写出一篇如此文章,没真功夫是不行的。

回到来关于《明实录研究》,如谢贵安所说一样,傅吾康认为“实录的纂修主要是一件政治工作,而不是一种超然的学术活动”。2

在《明实录》里有太多太多例子,如三修《太祖实录》、扭曲的景泰帝实录、歪曲事实的《孝宗实录》、大量荒唐皇帝生活细节的《武宗实录》和党争著述下的《光宗实录》。

虽然傅吾康是在写实关于明代史籍,但有趣的是,他在文中叙述有关清朝对明代书籍实行禁令的“效果”,有如下的看法,

      ……清代文字狱中禁止的大多数作品一直被保存下来,而大多数遗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这可能是直到今天在许多国家看到的现象的又一种说明。一本被列入禁书名单的书,被认为有特殊价值,从而被小心地保存下来。禁令实际上是最有效的广告形式。3

这段话可说是对世上多少独裁者的讽刺。

March 09, 2015 – PSK

1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19831月,二版二刷201310月,第328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沫(译),傅吾康:《剑桥中国明代史·明代的历史著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月第1版,200612月第2次印刷,第711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Part 1, edited by Frederick W. Mote and 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如上,第747页。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读《明实录研究》


明朝16个皇帝里,称得上有道明君的没有一个。就算是所谓“弘治中兴”的孝宗也不过是历史学家的过誉。(他有养没教的乖儿子,武宗可说是明王朝标准掘墓人)

如不挑剔,也许可以说景泰帝在千钧一发之际,能重用于谦等人来力挽狂澜,还不失一位君王在历史上留名。那他万般无奈下不学宋高宗,还收留下再循环的哥哥和小侄子这俩活口,还算有点情义,只是少了政治头脑,最后落得名份全无,宗庙也没个牌。

所以景泰七年之事系在《英宗实录》内的《废帝郕戾王附录》之下,并对景泰帝加以诋毁。吴骐曾给参与修《明史》的同乡钱金甫写信道:“伏惟景帝功在社稷,而当时实录取媚英庙,遂于景帝极其訾讆。”1

当然,这只是《明实录》里其中一个曲解历史的例子,万不可以偏概全。就像《明实录研究》作者所说的:“现今残留的明代档案无法系统地复原和构建明代的历史体系,具有这种功能且又最早的文献只有《明实录》”。2

所以当年傅斯年意识到《明实录》的价值,他和史语所为整理和保存《明实录》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为后人开拓一道路。这里的故事留以后再说。

这里再说些有关在《明实录研究》里读到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世宗是个昏君,整天只会炼丹和沉迷于道教符箓,在位的46年里没什么见到内阁大臣,整个国家停摆,宠信的就是那几个青词奸臣。可他乖孩子,穆宗就在敕谕礼部,强调修纂先父实录的意义

     ……洪惟我皇考世宗肃皇帝,以至神至圣之资,缵二祖七宗之绪,明伦更制,振教敷仁,内殄奸欺,外平倭虏,盛德大业照耀古今,真足以追二祖超百王,宜有纪述以备一代之制。3

读了这段文字可以确定是穆宗开他爸玩笑。若要评价,那勉强只有“外平倭虏”可以赞叹了,可还是粘了戚继光等将领的光。

世宗自打嘴巴的是在《武宗实录·序》中说:4

    ……朕惟国必有史,以记载一代为治之迹。

    ……夫理乱之机,得失之故,存诸汗竹,昭如日星。既往之迹,实将来之鉴也。朕方鉴古为治,于是乎有感焉。

继位之初的大言不惭,安享王位没多久就把这些话丢掉了。

也许更让人读之感慨的是明朝第二暴君,成祖在三修本《太祖实录·序》里说的这些话。

    自古帝王之有天下,其言行政治必有史臣记载以垂鉴戒,此古今之盛典,朝廷之先务也。……自古兴国之时,皆由勤俭而得之,衰弱之季,皆由奢侈而败之。后世子孙臣庶,仰观我皇考创立之艰难,栉风沐雨,劳心焦思,辛勤万状,得之不易,自不容于奢纵矣。于乎,所以垂宪万世者,此欤!苟惟求之于言而不深究其实,甚非皇考之心,亦非朕意也。后之览者其钦承之!5

其中成祖明确指出《太祖实录》的修纂是为了“以垂鉴戒”、“所以垂宪万世者”和使“后之览者其钦承之”,全为了朱姓王朝千秋百代着想。怎知他死后才不过12年,乖曾孙英宗不再“仰观我皇考创立之艰难”,已不“自不容于奢纵矣”。成祖的苦心全被抛之弃之。

《明实录》没为成祖后代子孙带来什么借鉴,不过却为《明史》和我们现今留下明王朝最直接的身影,读明史无奈也。

Feb 28, 2015 - PSK

1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月第1版,第354- 365 页。

2 如上,第375页。

3 如上,第122页。

4 如上,第300页。


5 如上,第299页。

2015年3月16日星期一

牛顿的伟大


中学和大学读到关于力学物理时,老师也没说起牛顿对此有何贡献,只是那套上牛顿名字的三大定律还是牢牢记在心中,可是不能完全明白定律那背后划时代的意义,以为没什么特别。(就和虎克定律一样,数学演算,找到答案就好了。)

后来知道在17世纪的牛顿,能为万物宇宙运动找出一条条的规律、能为光学开创出新知识、发明微积分。这任何其中一项“惊鬼神”的成就都能为他留下不朽身影。

只是奇怪的是,牛顿在剑桥时是如何获得数学知识?神学和语言学已占了他大部分的学业时间,自修已是必然之路。在大学时,年纪轻轻的牛顿独自发展出微积分,这显示出他是个了不起的天才。

再说25岁不到的牛顿用稜镜所做的分光实验,为人们展示出用科学精神追寻大自然奥秘的典范。后来的《光学》一书,也为世人开启对光的理解。

后来45岁不到的牛顿在18个月里独自完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本科学巨著。这本艰涩难懂的书改变了人类对万物运动的了解,直接开启了工业革命大门,毫不夸张可以说若不是牛顿的科学天才,人类不知要落后多少世纪。

Michael White 说:

    《原理》为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其后的一个世纪内,创造了持久且真实的人类文明演变。若没有这样的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力就不会获得利用,而这正是工业革命的成就:它将人类从黑暗中、从对大自然的奇想中,拉往科技时代,拉向操控宇宙之力的时代1

很难想象,若牛顿把花在炼金术和对圣经末日预言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科学和数学的研究,那他的成就可要不知还有多巨大。

虽然牛顿对科学的贡献是无可衡量,但他在去世前不久,他对自己的成就竟是如此谦逊,他说:“我不知道自己在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我只是像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时不时为了找到一块更光洁的卵石和一枚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雀跃,却没有发现面前真理的浩瀚海洋。”2

与牛顿同时代的诗人波普(Alexander Pope)这样描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自然和自然的定律隐藏在黑暗里,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变得光明”3


March 16, 2015 - PSK

1 陈可岗(译)  Michael White:《牛顿传·最后的炼金士》(Isaac Newton: The Last Sorcerer)中信出版社。20045月出版,281页。

2 陈明璐、李麟(译)  Gale E. Christianson:《牛顿·万有引力  光学   微积分》(Isaac Newton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45月初版,165- 166页。


3 张卜天、戈革、王克迪、范岱年、许良英等(译) Stephen Hawking /导读:《彩图版·站在巨人肩上》The Illustrate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7月初版,158页。

2015年3月6日星期五

是波还是粒子


又是那位旧同学,常在电话里头乱哈拉。有几次我们开玩笑谈起某件事时,故作玄秘,“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那样”(大意如此),竟扯上光是波还是粒子?(我们真是无厘头加上无聊吧。)

重读物理发展历史,不无感慨。前人在茫茫无人指引的科学新领域里,为光是波还是粒子的探究付出多少汗水,抓破多少头皮。

玻尔的互补原理为人展示了微观世界里的另一面。一个观点是对的,另一个观点不见得就是错的。K. C. Cole在书中引玻恩的话:

     对我说来,把思想的规则松绑,似乎是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福祉……对我而言,认为只有一种真理,而这真理就是我已拥有的那一个,这样的观念似乎正是这个世界的所有罪恶之源。1

有人以为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就是真的,就迫不及待要以自身的观念强加于彼身。倘不知要完全了解一件事还是明白一个人,若害了瞎子摸象的毛病,这不是可笑吗?

有人择善固执,而这些坚定于自身理念的怪人在所谓的凡夫俗子眼里就变成了不容于社会,不会为他人带来任何好处(not proud of it之类)。难道就得要随波逐流,迎合这些头脑简单的人吗?

当然,不是说铁齿到不容于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只是不屑向他人解释,如要一一于大家明白,那生活还有乐趣吗?(若要解释,头壳简单的也未必明白)

Feb 23, 2015 - PSK


1丘宏义(译)K. C. Cole:《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First You Build a Cloud and Other Reflections on Physics as a Way of Life)。天下文化出版。200012月第1版,200912月第2版,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