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

王安石变法

几个月前有位朋友谈起王安石变法。虽然之前在研读北宋党争历史之际了解变法之过程,可是对于变法细节的缘由不甚了解。因此花了几个星期时间仔细阅读相关书籍,希望可以厘清变法之来龙去脉。

以前在读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扎子》,对他在文中写的缠身宋朝各个弊端和由来,无不钦佩。王安石拥有士大夫匡扶天下之志,其不畏此途之艰难,且恰好有神宗之锐意进取和信任,可说是天意。

一个社会就算再怎么糜烂,既得利益者在无大变动之际都是希望依循惯例生活。只有居安思危统治者知道若再不改革,其受压迫无希望之民就如在高压锅里挣扎,只待临界点就会爆炸。所以神宗与王安石都知道国家正在倾倒,若还不再振起变革,等待宋朝的就是变乱和灭亡。

可是变法遭遇朝野反对乃至最终因神宗逝世而被推翻,其中原因众多。在刘子健50年代出版的《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为我们提纲挈领叙述王安石变法。作者还为当时官员分类为理想型、仕进型和渎职型。理想型细分为北方保守主义者、西南温和派和南方变法派。仕进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因循型和干才型。最后的渎职型分为贪污型和弄权型。而属于干才型的王安石盟友;曾布、吕惠卿、章惇和蔡确,作者排列他们各自行为特征,一目了然1。变法的执行不力和事与愿违的结果、王安石的执拗性格、盟友各自能力和意图、神宗的个人意志还有朝野巨大的反对力量都是变法被推翻的原因。邓广铭认为变法是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一场激烈斗争2。在更早前的《国史大纲》里认为

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3

难道王安石不知道人事的重要吗?他自己曾对神宗说过,免役、保甲、市易三法,“有大利害焉,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4。只是王安石身在其中不自知,所以他认为赞同他的人就是“得其人”,反对他的人就是“非其人”。对于变法目标的执着也导致王安石虽千万人吾往矣。

人事自古至今都是执行任何事物重要一环。纵有宏图大计,最终结果也将是南辕北辙。清初王夫之更是认为王安石是小人,强力推行的新政更是苛政。为了维护变法,王安石被“小人”围绕,变法不但不能强国反而最终导致其北宋灭亡。5

虽然变法被推翻,可是王安石进取精神和为富国强兵之理想至今都值得人们学习。

Sept 07, 2025 - RC

1 刘子健著  张钰翰 译:《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26月香港第1版第1次印刷,第95 – 103页。REFORM IN SUNG CHINA: Wang An-Shih, (1021 – 1086) and His New Policies by James T.C. Liu. Copyright © 1959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Copyright © renewed 1987 by James T.C. Liu.

2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三联书店出版,20073月北京第1版,第276 – 277页。

3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6月修订第3版,20056月北京第7次印刷,578页。

4 梁庚尧 编著:《北宋的改革——熙宁变法的源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2211月初版,第103页。

5 王夫之   刘韶军 译注:《宋论》。中华书局出版,20134月北京第1版,20176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430 – 497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