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明朝的崩溃

在卜正民之前的《挣扎的帝国——气候、经济、社会与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就探讨了全球气候如何影响元明两代的走向,而作者最新的《价崩——气候危机与大明王朝的终结》更是直接说明了全球气候导致明朝的崩溃。

卜正民写说自1420年代,全球气温开始大幅下降,进入小冰期。饥荒时的粮价开始出现在地方志1。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崇祯,更至严重。虽然这本书是叙述气候变迁对明朝的影响,只是说如果作者能写多一些关于清初采取了什么与崇祯不同的粮价管理,那么也许这本书就可以更加完美。

作者利用有限资料计算出万历年间体面之家的年平均生活费是23两出头,而勉为糊口之家则是14两多2 万历年间正一品大学士的俸禄是265两而正四品知府是62两。卜正民就说数字很漂亮,然后引用黄仁宇的话“以晚明的生活水准来说,显然不敷使用”,所以作者认为才有那么多人送礼贿赂了3。作者计算出了明末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后,他就把收入对比物资丰富时的物价,最后再对比饥荒时的粮价4,就可以知道崇祯末年老百姓不是造反就是饿死。

众所周知,明代对外贸易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殖民间蓬勃发展。虽然南美洲银矿的发现和大量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可是作者不认为是白银大量流入导致明末粮价高升,而是全球气候导致粮食歉收,拉高明代粮食价格。5

卜正民认为是小冰期的到来,导致气候变冷和干燥。虽然说传统故事中的吏治腐败、满族侵害和内乱四起是直接导致明朝覆灭,可就是因为大旱和冰冷冬天造成颗粒无收,气候压力下的饥荒和瘟疫让明代政府不能有效运转。面对那么极端气候,当年的人们只能眼看大厦倾倒,束手无策。

明代的覆灭竟然是有关于全球气候。崇祯也错怪误他的大臣了?

March 02, 2025 - RC

1 卜正民著  冯奕达译:《价崩——气候危机与大明王朝的终结》。卫城出版,20245月初版,20245月初版2刷,第61 – 62页。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 Copyright © 2023 by Timothy Brook.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

2 如上,第96页。

3 如上,第100 – 101页。黄仁宇写,“一名知府(正四品)的年俸达到62.05两白银,此数不足以供养一个小家庭。一名知县(正七品)年俸27.49两白银,此数不到皇帝一天的伙食津贴。在16世纪晚期,北京一所典雅的住宅可抵押7000两白银,一个劳动者一月挣银一两。考虑到明代官僚的总的生活标准,也许可以保险地说,如果政府的所有职位都无薪水,也不会有多大区别。”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 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1368 – 164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月第1版,200612月第1次印刷,第133 – 134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8: Part 2, The Ming Dynasty, 1368 – 1644. Edited by Denis Twitchett and Frederick W. Mo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黄仁宇:〈明代的财政管理〉。

4 有个1643年的陕西碑文写道;稻米粟米每斗23钱、小麦121钱、大麦114钱……(1斗等于10.74公升;1钱等于0.1两)。由此可知,让人绝望的粮价,结果不是饿殍遍野就是贼匪四处。引自〈感时伤悲记〉,卜书,第222 – 223页。

5 如上,第111 – 152页。

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读《东晋门阀政治》

对东晋门阀制度第一印象是小时候读〈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男女主角因门不当户不对而悲剧收场,也由此对历史上这段时间的门阀阶级防备森严制度感到兴趣。再后来读《世说新语》才知道东晋门阀制度的完备和当时士人对门阀保护如何重视。

最近读毕田余庆的名著《东晋门阀政治》。他能把那一段皇室、宗族、家族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有条不紊地一一叙述。还有作者强调真正的门阀政治只是存在于东晋,而不是笼统概括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在慎密考证下,只有在东晋,门阀士人与司马氏共享政权和享有特殊社会地位。士族在曹魏和西晋只能依附在皇室、宗室或权臣。而士族在南朝的政治地位却是非常低下,完全不能与东晋相比。在以前就是认为门阀制度延续至南朝,可是历史并不如此。

还有在以前对王敦作乱威逼晋帝而王导竟可全身而退,不知所以然。在《东晋门阀政治》里就叙述了当时门阀政治的强势,皇帝在“寄人国土”下也不得不仰人鼻息1。再后来更加强势的桓温也不能取晋而代之,这些都是因为门阀政治还有约束力量。2

之前都认为门阀士族都是依靠门荫而能享富贵,除了清谈就是因爱惜羽毛而不愿屈尊繁琐吏治。最近翻阅了大量关于门阀士族的历史,除了刻板的士族不在中低官吏叙述谬误,士族也不是如很多人说得一无是处。钱穆就说,

                然平情而论,南方门第对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与绵延,亦有其贡献。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高德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而大江以南新境之开辟,文物之蔚起,士族南渡之功,尤不可没。

     要之,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固不当仅以变相之封建势力,虚无之庄老清谈,作为偏狭之抨击。3

此评论可作为东晋门阀士族在时局大混乱之际,为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

Jan 25, 2025 - RC

1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6月北京第1版,20181月北京第8次印刷,第55 – 77页。陈寅恪讲述王导对于能笼络江东士族,团结内部抵抗外侮,民族和文化才可以得以延续,称之为民族功臣。

唐长儒:〈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20114月第1版,20114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152 – 168页。唐长儒讲述王敦之乱得不到门阀士族的配合,导致最终失败。

2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月第1版,20056月第4版,20061月第2次印刷,第160 – 161页。

3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6月修订第3版,20056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309 – 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