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金三角国军

三年前一位拥有国际战略思维的朋友转发关于泰北孤军的故事。因为对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只是知道柏杨的《異域》、鸦片和王杰在电影里催人泪的歌曲。

读了《金三角国军血泪史——1950 - 1981》,才对国军当年在异国深山丛林里从“苦撑待变”到变成孤军的历史有了点概念。之前以为是国府遗弃国军,不过作者认为李文焕的第3军是自愿留下来,而第5军的段希文却是奉命留下来。只是最后国府没有兑现诺言资助第5军,让他们变成“孤军”。 

也是因为孤军在后来协助泰国剿共有功,才能获得泰国允许居留取得公民身份。只不过作者认为因为后来长官失责,导致还有1300名官兵(32.5%)没能入籍(乘以平均每家人口数“5”大约有6500人),实在让人遗憾。1

而泰国政府以解决国军武装经验来应用在几年后的马来西亚共产党。泰国说服马来西亚政府,对马共既往不咎,无偿给予土地自谋生活。所以后来马共也放下武器离开森林。作者认为这是泰北国军对泰国的另一贡献。2

之前在网站看到泰北孤军入祀忠烈祠。当时磅礴雷雨,天地鬼神同哭泣,仿佛诉说着孤军在外多年,终于可以回家了。

May 09, 2024 - RC

1 覃怡辉:《金三角国军血泪史——1950 - 1981》。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9月初版,201912月初版第6刷,第323 - 325页。

2 如上,第327页。

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

朝鲜译官

之前在读关于朝鲜在明清之际如何与中国文人交流,他们大多是通过笔谈,极少朝鲜使团文人能无碍以汉语沟通1。所以一直以来都对使团译官角色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确保朝鲜能在礼仪森严的明清两朝,按礼进退,占有“第一藩属”的地位。

通过罗乐然的《达志通欲——朝鲜汉语译官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中朝关系》,我们知道原来译官角色在200多年里不尽然都只是“译官”,随着时势和内外关系改变,译官扮演角色都不同。

清初之际,因为华夷观念所以普遍上朝鲜士大夫在入京后不愿意接受礼仪安排。这些工作都交由其他职级的官员,而译官就是因这而获得重视。到了18世纪,朝鲜社会中理学和北学在华夷观念之变,也让更多译官在朝鲜文人与清朝文人甚至中国文化书籍交流扮演更重要角色。有的译官因阶级被轻视,文采在朝鲜得不到重视,到了中国因流畅汉语和清朝文人交流,反而让更多朝鲜国内知道中国不是蛮夷,清朝文人也可以知晓一些朝鲜国内政治斗争。到了19世纪,朝鲜不再是封闭社会,清朝国力在列强威迫下也日落西山,而译官在此时也不再单纯是中朝间文化中介。译官在国内外压迫下的改革浪潮也扮演了更重要角色,有的甚至是领导者。2

纵观明清与朝鲜之间交流,朝鲜译官不占有显著地位。他们只是在这一段朝贡历史一个很小的角色。大多都默默无名。能留下名字的不过乎那么几个人。我们现在利用朝鲜史料看回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官方实录或贡使游记和日记。期待将来会有更多其他途径来检阅中朝关系叙述。

March 31, 2024 - RC

1 《跨国友谊》

2 罗乐然:《达志通欲——朝鲜汉语译官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中朝关系》。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学术出版部,20224月,第56、第76和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