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刘太后用人很有心思?

星期四早上,那位满腹经纶,忧国忧民的客户转发许国伟写的一则“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许国伟写说刘太后“用人方面特别下了心思”。当时在驾车旅途上,虽然一时觉得许国伟的故事依旧漏洞百出,可是离家找不到依据,所以前晚回到家后就翻书来确定记忆是否正确。

许国伟说刘太后在每当大臣推荐某某人当官时会先对照百官三族亲戚表,确保不是高官的家人子弟亲戚才会任用,除非受推荐的人有能力才会录用。除此,刘太后“想给家人亲戚和亲信赏官赐爵,大臣就坚持制度,谏告刘太后说,“官爵,天下之公器,非皇室一家私恩”。”……“所以有时(宰相们)还打回了刘太后给家人的封官赏爵”。

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刘皇后“用人有心思”和不是理所当然的为所欲为。

刘太后一共掌权11年零1个月,政绩褒贬不一。 所谓的确保不是高官子弟亲戚才会任用的故事,不是什么秉公和无私,应当是刘太后遵循宋初的“祖宗家法”。

                在用人上,刘太后秉承宋真宗所谓“异论相搅”的策略,尽可能起用不同观点的大臣为宰执,以防止政权落入一人一派之手。1

所以什么刘太后是“端正上梁”这一说法,恐怕是一厢情愿。在宋一代,赵家人本着严禁“朋党”来保有政权高度掌握在统治者手里,所以刘太后不要高官子弟任人唯亲不是什么“赢得天下人信任”,却是她的政治操作手段之一。

那么刘太后对家人亲戚宦途都很自我约束吗?

据《北宋的外戚与政治》,

从兄刘美之子,刘从德在太后临朝后以崇仪使拜恩州刺史,又迁团练使、知卫州。改恩州兵马都总管,知相州。后来以24岁卒,录外姻戚门人数十人。2

《宋史》称,

从德齿少无才能,特以外家故,恩宠无比。3

刘从德推荐的明明是庸才,刘太后却赞不绝口:

                儿能荐士,知所以为政矣!4

刘从德死时,刘太后大举擢任其门人及奴仆数十人5。朝廷反对这80余人不当升迁,可是刘太后也借此机会,解除了三个御史和一个御史中丞的职务。6

而姻亲马季良也是被大力提拔。

从兄女婿,马季良在刘太后临朝后迁光禄寺丞,擢祕阁校理,判太常礼院,太常丞擢龙图阁待制。会江南旱出为安抚使,再迁兵部郎中,后徙寿州,致仕。7

                马季良家本茶商,刘美女婿也,于是召试馆职,太后遣内侍赐食,促令早了,主试者分为作之。8

                刘皇后打算把马季良提拔为龙图阁待制,遭到宰相王曾反对。她趁王曾病假之机,突击加以任命。9

刘太后如此任用家人亲戚,可谓很有心思。

那么钱惟演不能如愿当上宰相是不是就是因为他是刘太后姻亲呢?外戚身份只不过是藉口,其实是因为钱惟演急功近利、算计太多遭人厌恶,又是南方降臣身份,所以让他无法得意于仕途。10

史官对刘太后多有溢美之词。可是实际却是“朝夕左右,非恩泽即佞幸,上下皆蔽”,且“垂帘之后,外戚用事”。11

所以司马光感叹:

                章献明肃太后……特以亲用外戚小人,故负谤天下。12

也是因为刘太后出身卑微没有强大族人依靠,所以就算掌权11余年也没能像汉唐有外戚之祸,对比之下,只不过才提拔亲人那寥寥数人。故《宋史·后妃传》说刘太后“晚稍进外家”13,是公允之论。但是如果说刘太后为用人之法“端正上梁”,那么就言过其实了。

June 03, 2024 - RC

1 何忠礼:《宋代政治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6月第1版,第138页。

2 黄纯怡:《北宋的外戚与政治》。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63月初版,第94页。

34 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229页。

5 黄书,第34页。

6 【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美】史乐民(Paul Jakov Smith)编:《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907 – 127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2月第1版,第262页。Michael McGrath 〈宋仁宗(1022 – 1063)和宋英宗(1063 – 1067)〉。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Part 1, The So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 – 1279.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黄书,第94页。

8 张书,第230页。转引自江休复《江邻几杂志》

9 如上,第230页。

10 黄书,第35页。

11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月第1版,第182页。转引自《长编》

12 张书,第231页。转引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3 如上,第195页。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上山下乡,四

很多人对于中共篡政以来,无数次运动和镇压,杀人如麻和千万家庭家破人亡,可是到现在还表面上看来屹立不倒而感到费解。是中共牢控的社会体制下有什么神奇东西能安保这个政权在每一次危机都能安然度过?

陈映芳的《秩序与混沌——转型中国的“社会奇迹”》叙述了中共在“转型”时空里如何“稳妥”向前而不翻覆。其中一例就是结束知青上山下乡,千万人短时间返回城镇而竟然没发生什么所谓的“失业人口”问题。

作者认为是“家”这个因素让当时社会没有出现大的震荡。让知青“回家”,其实就是让社会“正常化”。

                也就是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自下而上广泛热烈的诉求运动与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给,“家”作为兼具本土传统性和人类普遍性、同时兼具结构性和象征性的存在,被各种力量合力推到前台,扮演了特殊的历史角色——它 不仅成为个人——国家关系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同时也在社会转折的历史时期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了必要的价值伦理的支援。就此而言,成功的社会转折,一方面需要契合民众对“正常社会”的期盼愿望,同时需要有社会广泛共用的道德资源的动员和供给。正是这些,构成了当时主政者某些“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政治手段)可能获得奏效,并引导社会顺利转变的真正的社会原理。1

就算1978年末1979年初云南知青绝食,卧轨和到北京申诉,他们还是受到王震“劝导”,回去乖乖当知青。甚至后来不久云南知青被“解放”可以回城了,迟至19791022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还说:

                有的人以为可以用闹事的办法“施加压力”,迫使领导机关突破现行政策规定,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2

知青跪下、哭求、写信、自杀、回京,就是要求能“回家”而不是什么“政治诉求”。所以就算知青怎么闹,都不会遭到后来的坦克镇压。中共最后无奈之下结束上山下乡政策其实就是此一运动终不得人心。家和城镇都能“吸收”这千万知青而不至于导致动乱。

除了关于知青返城叙述,作者认为有效的“社会流动”也是其中中共体制为何能安稳。而“任何经济危机或“阶级固化”之类的风险,都可能引发潜在的制度正当性危机及其社会危机”3。所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民生工程”能安抚社会大众对“改革”的期盼。这就是中共“在中国何以成为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的内在逻辑”。4

如果拿个极端例子来对比,饥饿的朝鲜人被奴役,为何还是一样在砧板上任人宰割?在一代又一代被洗脑下和加上高科技监控,暴力维稳和一有苗头即刻扑灭,很难想象就算中国社会不再有“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甚至向下流动)或是经济不再成长,社会能有什么大规模反抗。中共的合法性是来自于枪杆,不是来自于你有没有口饭吃。

这本书没有激烈批判现有制度为何还能在“转型”下生存。只能说在体制下工作的作者,能把文字写得隐晦,算是工作必然吧。

April 27, 2024 - RC

1 陈映芳:《秩序与混沌——转型中国的“社会奇迹”》。台大哈佛燕京学术丛书09,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213月初版,第83 – 84页。

2 潘鸣啸   欧阳因 译:《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0年第2次印刷,第381页。Génération Perdue: Le movement d’envoi des jeunes instruits à la campagne en Chine, 1968 – 1980. Copyright © 2004 Éditions de l’ÉHESS. By Michel Bonnin. Translated by Annie Au-Yeung.

3 陈书,第182页。

4 如上,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