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只把知青下乡的历史当作文革其中一段来看。对其溯源和对社会影响也不怎么在意。只是笼统知道当年这些知识青年怀着理想要改造自己和革命旧社会。直到读了法国学者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才了解到这一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是印象中的那么浪漫,也不是所谓的自发运动,更不是那些红色革命“扎根农村一辈子”的伟大誓言。
其实50至60年代已经有把城市人口迁移(流放)到农村、农场和建设兵团的经验。这也不是毛泽东的创意,而是抄袭赫鲁晓夫在苏联的样板1。另外,大多都认为是经济和政治因素主导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2。高华写道,
1. 城市聚集了数百万已毕业的中学生,而单一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完全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就业需求。……1968 – 1969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全部被送入军队或少数地方农场进行学习、改造,继而按国家干部的待遇分配到各基层单位工作。但是对于人数更多的广大中学毕业生,除了将其安置在农村,国家没有任何可供“消化”的手段。
2. 到1968年,全国的文革已进入到“收摊子”的阶段,当年在毛支持下“大闹天宫”的大中学生现在已成为可能影响新秩序建立的新的障碍,将他们全部赶到农村去,有助于建立和巩固文革新秩序。3
潘鸣啸认为上山下乡最主要动机是毛泽东要“从根本上改造青年一代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那些未来的精英……把革命黄金岁月延安时期的各种理想强加给国家和人民。这些理想集中表现在消灭社会分工,要求全民树立忘我地精神,就是说为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地大无畏的革命情操(为人民服务),还要向一切阻碍实现理想的势力(落后的经济,阶级敌人,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4
潘鸣啸写说,进城农民数量是跟下放农村知青“一样多”。下放知青在估计1300万 – 1700万之间,同一时间身在农村知青没有超过900万人。10年间,共有1400万人招进城,其中600万是知青,800万是农民。所以大规模下放知青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经济理由,都是毛泽东执意的“极左”政策造成的。5
知青上山下乡只不过是毛泽东痴心妄想和整人众多运动之一。毛泽东真以为他可以改造被他奴役的千千万万人,脑子可以被洗成他要的样子。其实把大规模城镇人口驱赶到农村、边疆和农场,这本来就是有悖常理。然而柬埔寨红色高棉就是亦步亦趋高举毛泽东伟大思想,把城镇市民赶到乡下。只不过红色高棉对于这些“被资产阶级思想污染”的城镇市民是否能被改造没有信心,所以直接屠杀。6
毛泽东幻想下乡上山可以把知青改造成“新农民”和培养“革命接班人”,又或是中共中央真以为可以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和缩小城乡差别。可是这十多年的“变相劳改”运动不但没有实现这一些目标,还增加城市和农村压力和扩大城乡差别,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经济动机可说是完全失败。7
而知青在错失了一代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他们也在反思是什么政权让他们一再成为实验品8。如果真要找出这个运动的唯一成绩,那么可以说梁家河在两百斤重担,十里山路不换肩的暗黑窑洞磨练里,铸成他伟大的无产阶级初心,决心要接下革命棒子,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工农兵没有被地富反坏右夺权,毛主席聊以安慰也。
April 13,
2024 - RC
1 潘鸣啸 著 欧阳因 译:《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0年第2次印刷,第26 – 27页。Génération Perdue: Le movement d’envoi des jeunes instruits à la campagne en Chine, 1968 – 1980. Copyright © 2004 Éditions de l’ÉHESS. By Michel Bonnin. Translated
by Annie Au-Yeung.
2 “在这种形势下,解决全国多达上千万的大中学毕业生的分配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妥善地解决好大中学校毕业生地毕业分配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结束混乱局面地当务之急和行之有效地措施。”卜伟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六卷——“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地动乱与浩劫(1966
– 1968)》。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第1版,2009年第2版,第753页。
3 高华 著 黄骏 编辑整理:《历史笔记》I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imited,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in
2014, 第29 – 30页。〈从“大破”走到“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
4 潘书,第44页。
5 潘书,第36 – 38页。
6 潘书,第437页。另见,“直到1975年,他还对越南外宾称赞柬埔寨红色高棉把金边市民通通赶到乡下去的做法。”,史云、李丹慧 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
– 1976)》。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第1版,2009年第2版,第461页。
7 潘书,第387 –
406页。
8 潘书,第407 –
426页。
(为什么会拾起上山下乡的故事?还要感谢一位IRC朋友。因为她在去年问起关于这一段知青历史。只不过因为之前还有太多书要读,所以拖到现在才定下心来研究和写了几篇短文。希望她不要嫌弃和能指教荒谬之处。是衷心感谢她指引的灵感,不要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