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星期五

毛泽东的土地改革

很久以前读了谢幼田的《乡村社会的毁灭——毛泽东暴民政治代价》 才大致了解中共在取得政权后的土地改革历史。相比反右、大饥荒和文革,土地改革这一方面的书籍不多。两年前无意中在网上知道宋永毅主编的《重审毛泽东的土地改革:中共建政初期的政治运动70周年的历史回顾》,赶紧买下来。

暴力血腥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千年来的乡村道统。没有了礼义廉耻,只有惟中共是一。中共残忍地无所不用其极肉体消灭几百万所谓地主,连带地主家人几十年被体制歧视。骇人听闻杀害方式,读起来无不心惊1。中共为了树立权威,大开杀戒,裹挟农民残害所谓的地主,其作用就是立投名状2。至此以后,中共说一无人说二,用暴力绑架农民。

因为这本书认识董时进。这位学者在当时以超乎时代的见解大力反对土地改革,投书毛泽东。当时他的见解,现在看来,无不正确。董时进认为:3

                中国农民所期盼的是一个太平世道,没有兵害他们,没有匪抢他们,没有贪官污吏压榨他们,没有人去拉他们当兵,抓他们的车马,占他们的房产,抢他们的粮草,他们可以安居乐业,出卖体力,找到饭吃。这些问题不解决,给他们田地也无益,这些问题解决了,即使耕种别人的田地他们也心安。许多人以为农民只要得到了田地,一切事情都解决了,那么,现实的自耕农也很不少,他们的日子都应该是好过了,然而事实却大不然。

中共历来吹捧是土地改革让农民翻了身,当家作主。可是历史真相却是农民到手的土地只是昙花一现,才几年就全部归公,中共成了大地主。土地改革前的农民有迁徙和就业自由,土地改革后农民户籍被刻在农村,没有种地和生产自由,倒成了马列历史唯物主义里真正的奴隶,活着的意义就是成为农奴为中共耕地和上贡农产品来换取共和国伟大建设。

董时进预言土地改革后即将发生的土地国有化及其后果:4

                共产党的真正的目的,并非是要耕者有其田。这不过是他们一时应用的一种策略,是在革命过渡时期用来拉拢一部分的平民和流氓地痞的手段。他们的真实意向是要将一切土地社会化,这即是收归国有。……在共产制度下,农人都会成为奴隶,也等于当了耕牛。……他们说:不是耕种自己的田地,生产情绪便是如何低,生产量会如何少,一旦有田地变成自己的了,大家就会如何努力生产等等。好似他们当真关心农民的利益和生产农业生产似的。然而他们转眼就要将一切土地收归国有,人人都没有田地,这恰恰是以耕者有其田相反。 

茫茫神州如此清醒头脑,对共产党为何推动土地改革和其后果,当属董时进一人。

对于土地改革的后果,后来的秦晖认为:5

                因为土改中地你死我活,一个方面提供了高强度动员机制,把组织资源高度地一元化;另一方面,把传统的乡村认同一扫而空,使得乡村社会丧失了自主治理能力,以至于到了1960年出现饿死几千万人还基本维持平静。

这也从另一面说明,农民被煽动起来血腥暴力得来的土地,最后在后来的大饥荒里反噬自己,一起和土地埋葬。

土地改革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错置。农民没有土地拥有权而中共却是大地主。多余的农村人口得不到妥善安排,跑来城市却被驱赶。户籍制度和现行的土地制度造成了妻离子散;老弱病残留在农村,导致生产力低下。城乡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6

毛泽东硬把中国社会划分等级,人为地制造阶级对立仇恨。如此邪恶暴力的“立国”精神,把中华民族推入深渊。之后不间断的政治运动都是为了一己权位,重复地翻云覆雨在阶级间暴力再暴力,亿万家家户户都见血。

相随暴力土地改革是镇压反革命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又是中共利用权力大开杀戒,不分男女老幼,不必理由地残酷消灭几百万人7。毛泽东若不是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独裁暴君,谁人还是?

July 29, 2023 - RC

1 谭松:〈土改运动中的杀人和酷刑特性〉。宋永毅主编:《重审毛泽东的土地改革:中共建政初期的政治运动70周年的历史回顾》。田园书屋出版,201912月。下册,223 – 259页。

2 秦晖:《暴力搞土改是逼农民纳“投名状” 》。宋书,上册,522 – 530页。

3 郑也夫:《土改中的四位公共知识分子:董时进,吴景超,费孝通和潘光旦》。宋书下册,第41页。引用自,董时进:〈土地分配问题〉,《经济评论》第10期,1948612日。

4 如上,第38页。引用自,董时进:《论共产党的土地改革》,香港:自由出版社,1951年,第67页。也可以参考,丁凯文的《董时进vs毛泽东——中共土改的回顾与辨析》。宋书,下册,第73 – 94页。

5 2,第530页。

6 文贯中:《暴力剥夺型土改,强制型农业集体化——中国城乡发展错序之制度根源》。宋书,上册,第558 – 588页。

7 胡平:《背信弃义+残暴的史上之最——对中共镇反运动的盖棺定论》。宋书,下册,第476 – 497页。

2023年12月8日星期五

班固的《汉书》

一直以来,班固的《汉书》被许多人认为是部优秀史学创作。也因为创立断代史写法而被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同等赞誉。直到读了吕世浩的《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才真正了解《汉书》与《史记》在史学上意义的不同,和两位作者对于春秋笔法与当代史的写作高下之判。

这本书叙述了因为汉廷要消除《史记》对其不良影响,必须另写一部汉史取而代之,而这就是明帝命班固撰写《汉书》的根本原因1。也就是说,《汉书》创造了断代史体,其用意非学术考量,而是政治考量2。这根本颠覆了对《汉书》作为一部被后人高举为典范的看法。吕世浩也从班固个人官宦生涯中大力抨击其为人品低下,为了富贵不惜谄媚高攀权臣,最后落得死在狱中的结局。也因如此,《汉书》里很多地方都为汉廷掩饰,不惜为了汉朝的千秋万代而歌功颂德。也从吕世浩的解读里,了解更多《史记》中对当代史的微言大义,不惧压力而讥刺当权者。

以前以为因为有断代史接续地写,才能把中国这么长的历史这么“无缝”到今天。可是吕世浩认为,作为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史学价值远逊《史记》。他写道,

                ……班固《汉书》为遵显汉室而割离古今,使当代史之传统不复再现,从此中国史学述古不论今,成为残缺不全之史学,后世遂以史学为古代掌故之考记册也;其又避重就轻,令史学由论道得失,转为究个人私德,后世遂以史学为个人善恶之品评簿矣。《汉书》纵有一二所长,亦是功不补患。后世中国史学,既不敢写当代史,又不知论治道,遂失面对当代论治之真传统与真精神,其始作俑者即是班固。3

对《汉书》的评价之低,还是第一次读到。

June 28, 2023 - RC

1 吕世浩:《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12月初版,20172月初版6刷,第287页。

2 如上,第292页。

3 如上,第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