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认识刘正,没读过他的书。可是看他自己的介绍;著作等身、履历丰富,就是有点夸张。
作者对陈寅恪不能在共产党中国下改变自己对新政权的态度,认为陈寅恪“完全不考虑历史的发展和现实变化”1
“完全无视学术发展和变化的自主规律,也不考虑学生们本来具有的与时俱进的政治追求和基本生存法则……”2
“继续依然故我的神往着那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模型,而全然不管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他的那个价值理念已经被他化石化了,完全制约了他对社会转型的适应和认可。”3
“……陈氏自身的顽固守旧态度和主观的不合作倾向加重了其自身退出历史舞台的进程。双目失明以后的陈氏,无法将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合乎现实和符合自我身心状况的准确定位,这使他成为传统知识人在新中国各种改造运动中的异类,他的人生悲剧的出现,无论在新中国五、六零年代的种种批判和运动中还是在台湾五、六零年代的种种清党和严查活动中,必然难逃被清理被整肃的命运。”4
1949年后的“学术发展和自主规律”就是“马克思历史发展观”和“唯物历史”。这些为政权服务的“学术”还是陈寅恪的学术能“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的学生,汪篯“与时俱进”,马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来下场却是文革时服毒自杀。
陈垣和冯友兰完全能对“社会转型的适应和认可”。尤其是冯友兰紧紧跟随时事发展,可是后来的人生际遇却依然是悲惨。对比陈寅恪,他们1949后的论著有多少价值?
对比大陆,台湾五、六零年代对知识分子没有如何被清理被整肃。在〈殷海光——自由主义〉里叙述殷海光批评蒋介石后在台湾的处境。大致上蒋介石尊重知识分子,天天都在反躬自省;毛泽东仇视知识分子,当他们连牛粪也不如。试问有哪一天毛泽东认为自己错了,别人是对的?
May 21, 2023
- RC
1 刘正:《陈寅恪别传》。元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8月初版,第300页。
2 如上,第155 – 156页
3 如上,第184页。
4 如上,第255 – 256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