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星期六

史迪威的故事

第一次对史迪威有比较深刻印象是在郑浪平《中国之怒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作者在书里大力谴责史迪威对中国战区的破坏和甚至差点因为他的无知无能导致抗日在最后关头崩溃。所以作者认为日本天皇应该颁发一枚“大和”奖章给史迪威,表彰他在中国战区进行的全面分化1。也因为这本书,非常鄙视史迪威的自私妄为,他在中美之间的挑拨作用和枉死了多少中国远征军,根本就不配为一位带兵将军,可笑是美国史学界却对他可赞誉有加。

最近读罢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作者利用大量函电、会议记录、日记和今人撰写历史资料,去伪存真,为我们建构出完整“史迪威事件”的来龙去脉。

单就史迪威跋涉出走印度的神话,郑浪平还有所“赞美”写道,

     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史迪威,竟然在西退行军的半途,擅自个别的离开部队主力,连一个电报也没有告知蒋介石,自己带着身边极其少数的随从人员,以三个星期的时间,单独穿越罕见人迹热带丛林,与极其恶劣不可测的大自然环境搏斗,然后奇迹式进入印度的雷多(Ledo)。他以59岁的年纪,做出这样的“冒险”,可见其个人的毅力与固执。2

齐锡生综合多种资料,为我们叙述所谓的神话。

根据史迪威自己的陈述,一旦他认为无法指挥战事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主动脱离中国军队,带领自己属下的美国人及早离开是非之地。……当史迪威拟定撤退计划时,他头脑保持高度清醒,打定主意要刻意避开主要道路。……史迪威此时最大的关心,不是在混乱中去找回他的部下,和他们重建指挥关系,而是避之唯恐不及,躲开他们愈远愈好。

根据史迪威所述,他的同伴从来不缺乏粮食,也没有遭遇到过一个日本兵,更没有一个人遭受敌人炮火惊吓,更不必说负伤了。正好相反,他们沿途能够在村庄里留宿,安稳入睡,有水洗澡,可以喝茶,不时还可以在河中游泳,有悠闲心情去欣赏沿途风景,甚至不时受到村庄领导人的丰盛款待。

一路上,无论他们乘车、步行,或是乘竹筏,每人都可以携带行李(有时甚至大件行李),而且不需要自己背负,因为在不同路段有吉普车、挑夫、竹筏,或是骡马代劳。514日,史迪威一行与远道闻讯前来迎接的英国官员相遇。英国方面带来食物、医师、马匹和各式物品。此后几天他们不断接受土著欢宴,大家尽情大吃大喝。……

518日,史迪威一行总共走了140哩路程之后,抵达终点。除了少数几天赶路之外,他们平均每天走不到10哩。总的来说,史迪威等人略感吃力的行军时间,不过时最初10天(55 – 13日)急于摆脱中国军队的日子而已,后面5天就毫无艰苦可言了。由于他们从来没有遭遇敌人的攻击,因此史迪威整个行程的辛苦程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喜爱健身的人,作一趟安排得当而有略感吃力的户外运动而已。3

如此“神话”对比他抛弃的十万大军,真令人无语。

美国历史学家对这史迪威“英勇”走出丛林有着浪漫文学遐想,可是却无视他作为统领军队的将军应该负有的责任。没有报告蒋介石,自私自利抛下自己的军队,自己逃命,留下中国军队继续战斗。

所谓的第一次中美英联军(中国还是投入最多兵力的国家),惨败溃退。这也是造成蒋介石在后来谋划第二次缅甸作战时要美英两国做出严肃承诺和按计划支援,中国才能出征。要不然,最后一点家当就得要重蹈覆彻。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蒋介石借故拖延,只等待美英搭救中国战区,自己不做一事。

除了“史迪威事件”贯穿整个中美关系时间轴,齐锡生也感慨因为中国坚持抗战到底,靠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对日作战八年之久,最后才能一举刷清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疆土恢复,崛起为强国之一。

想来如果不是蒋介石坚决联合美、英和苏联对抗日本,恐怕最后只能沦为战败国,继续沉沦。虽然美国的滴水相助只能让中国做最低限度的抵抗生存,可是却能拖住掉入泥淖里最大量的日军,却也因而减轻美国在太平洋全面反击的压力。中美合作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可是后来美国在短视利益计算下,出卖中国。当然自己铸成的大错也在后来付出惨痛代价。

Sept 21, 2021 - RC

郑浪平:《中国之怒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时英出版社,20055月初版,第697页。

2 如上,第668页。

3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5月初版,第123 – 125页。

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

胡适为美国大使

抗日初期,胡适被派往美国为大使,而胡适也“不负众望”,周游美国演讲中国如何勇敢抗敌而日本为侵略者的舆论宣传。对于胡适在华盛顿的大使活动就了解不多,可是还是在心中认为胡适应该有尽到大使的责任,要不然怎么会有后来的对华财政援助和对日武器禁运。除此,还认为宋子文对胡适的坏话和破坏,只是一个皇亲国戚在美国和重庆间搬弄是非,无非只是想把胡适弄走,自己独揽大权。

可是最近读了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对这一段历史认知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作者认为胡适做为一位大使,根本就是不合格。从来没有积极主动游说华盛顿,只会循规蹈矩,乖巧地等待美国自己改变。美国要给什么,如何给,几时给,胡适只是做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就是胡适的“不作为”,蒋介石只好派遣宋子文到美国去做“大使”应该做的事。宋子文不按理牌、莽撞、和各个部门负责人交涉搜集情报。如果已经批准的方案受到美国官僚刻意拖延阻扰,甚至“不顾礼仪”,直接向总统投诉,直到要的东西到手。

学界一路以来的说法就是胡适在外交上贡献极大,若不是胡适在大使工作上的付出,美国对华援助和对日强硬也不会如此。其中,余英时就对胡适为大使表现赞誉有加。

就中立法而言,余英时认为胡适努力影响美国在中立法的立场1。可是齐锡生就认为胡适内心不赞同重庆的做法,而他对改变美国政府政策的努力也只是虚应故事。2

就财政援助而言,余英时认为胡适作用很大3。可是齐锡生就认为胡适在整个借款过程中,并没有做出重要贡献,甚至觉得胡适对借款事务的冷漠态度有时达到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4

就对日禁运而言,余英时认为胡适一样努力不懈地去完成5。可是齐锡生写道胡适未曾在私人场合向美国领袖做过恳切动情地说服工作,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批评商业界和日本地贸易活动去阻止美国战略物资流向日本。所以作者认为胡适在美国对日禁运工作上只是起了微作用,并没有起到决定性效果。6

除了这些,余英时认为194111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执是有关系的7。可是齐锡生却有个完全不同的叙述。齐锡生认为把美日谈判破裂的功劳归于胡适身上,有张冠李戴之嫌8。作者写说胡适在听到美国提出的妥协方案时,只是温和反应。胡适对美日密谈大趋势感到无能为力,既然美国人已经决定,则中国也无能为力去加以阻止9。对比胡适被动性,宋子文的积极斡旋努力才使失败转为胜利,而也是宋子文提供准确情报才能使蒋介石能掌握全局而做出正确指示。10

最后,余英时引用郭泰祺在1942106日写给胡适的信,里头写道

                兄持节四年,誉满寰瀛,功在国家,一旦去职,中外同深惋惜。其难进(弟所知)易退(亦弟所知)有古人风,尤足为士林矜式。……

认为胡适的大使去职是“飞鸟尽,良弓藏”,对国民党的利用价值已失。11

齐锡生则写道

                何以蒋介石长时间以来能够如此委屈地容忍胡适?即使中国政府在1940年中期已经明确决定放弃胡适——陈光甫争取美国借款和军购的做法之后,蒋介石仍然把胡适留在大使位置上达两年之久。而在这段时间里,蒋介石不断地希望胡适能够改弦易辙,做出一些积极贡献。只有在对于胡适彻底失望之后,蒋介石才终于在19429月免去胡适地任命。12

作者认为,胡适处理中美关系前后一共5年,其中4年担任驻美大使。仅就时间地长度而言,已经看得出蒋介石对他的尊重了。13

对比前引郭泰祺的信中说到胡适功在国家,誉满天下。蒋介石在珍珠港事件前一日的日记写了这么一段话,

                胡适、郭泰祺、陈光甫等毫无志气,不知责任,更无国家观念,唯以私利权位为谋。对于此等政客奸商官僚不道非人之所为,时起忿愤。不可抑止,岂不自我小乎哉。

齐锡生写道“正当他人以为胡适对于卫护国家利益有功之际,蒋介石这番疾言厉色的指责,还把郭泰祺和陈光甫拉进来,可见他的评价是绝对的负面。”14

可能因为胡适对美工作“享誉士林”,就算胡适已经离职,蒋介石却在19421017日写说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藉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不顾。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获罪于美国,而外间总谓美国不敢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换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齐锡生写道蒋介石对于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没有给胡适丝毫功劳,对于胡适和美国人的关系,以及他在美国的活动,做了露骨的评判。15

齐锡生和余英时对于胡适为美国大使的表现有着迥然不同的叙述。而宋子文也不是一个只会在背后做小动作的典型“坏人”。若不是宋子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四处搭线,也许真如胡适所说的,中国只能“苦撑待变”,被动等待国际大环境改变的那一天到来。个人主动努力真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与结果,能不警惕吗?

Sept 19, 2021 - RC           

1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5月初版,201210月初版第3刷,第68页。

2 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7月初版,第105页。

3 余书,第68页。

4 齐书,第89页,第161页。

5 余书,第69页。

6 齐书,第109页。

7 余书,第65页。

8 齐书,第509页。

9 如上,第497 – 510页。

10 如上,第513 – 520页。

11 余书,第71 – 72页。

12 齐书,第163页。

13 如上,第74页。

14 如上,第511页。

15 如上,第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