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史迪威有比较深刻印象是在郑浪平《中国之怒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作者在书里大力谴责史迪威对中国战区的破坏和甚至差点因为他的无知无能导致抗日在最后关头崩溃。所以作者认为日本天皇应该颁发一枚“大和”奖章给史迪威,表彰他在中国战区进行的全面分化1。也因为这本书,非常鄙视史迪威的自私妄为,他在中美之间的挑拨作用和枉死了多少中国远征军,根本就不配为一位带兵将军,可笑是美国史学界却对他可赞誉有加。
最近读罢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作者利用大量函电、会议记录、日记和今人撰写历史资料,去伪存真,为我们建构出完整“史迪威事件”的来龙去脉。
单就史迪威跋涉出走印度的神话,郑浪平还有所“赞美”写道,
最为不可思议的是史迪威,竟然在西退行军的半途,擅自个别的离开部队主力,连一个电报也没有告知蒋介石,自己带着身边极其少数的随从人员,以三个星期的时间,单独穿越罕见人迹热带丛林,与极其恶劣不可测的大自然环境搏斗,然后奇迹式进入印度的雷多(Ledo)。他以59岁的年纪,做出这样的“冒险”,可见其个人的毅力与固执。2
齐锡生综合多种资料,为我们叙述所谓的神话。
根据史迪威自己的陈述,一旦他认为无法指挥战事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主动脱离中国军队,带领自己属下的美国人及早离开是非之地。……当史迪威拟定撤退计划时,他头脑保持高度清醒,打定主意要刻意避开主要道路。……史迪威此时最大的关心,不是在混乱中去找回他的部下,和他们重建指挥关系,而是避之唯恐不及,躲开他们愈远愈好。
根据史迪威所述,他的同伴从来不缺乏粮食,也没有遭遇到过一个日本兵,更没有一个人遭受敌人炮火惊吓,更不必说负伤了。正好相反,他们沿途能够在村庄里留宿,安稳入睡,有水洗澡,可以喝茶,不时还可以在河中游泳,有悠闲心情去欣赏沿途风景,甚至不时受到村庄领导人的丰盛款待。
一路上,无论他们乘车、步行,或是乘竹筏,每人都可以携带行李(有时甚至大件行李),而且不需要自己背负,因为在不同路段有吉普车、挑夫、竹筏,或是骡马代劳。5月14日,史迪威一行与远道闻讯前来迎接的英国官员相遇。英国方面带来食物、医师、马匹和各式物品。此后几天他们不断接受土著欢宴,大家尽情大吃大喝。……
5月18日,史迪威一行总共走了140哩路程之后,抵达终点。除了少数几天赶路之外,他们平均每天走不到10哩。总的来说,史迪威等人略感吃力的行军时间,不过时最初10天(5月5 – 13日)急于摆脱中国军队的日子而已,后面5天就毫无艰苦可言了。由于他们从来没有遭遇敌人的攻击,因此史迪威整个行程的辛苦程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喜爱健身的人,作一趟安排得当而有略感吃力的户外运动而已。3
如此“神话”对比他抛弃的十万大军,真令人无语。
美国历史学家对这史迪威“英勇”走出丛林有着浪漫文学遐想,可是却无视他作为统领军队的将军应该负有的责任。没有报告蒋介石,自私自利抛下自己的军队,自己逃命,留下中国军队继续战斗。
所谓的第一次中美英联军(中国还是投入最多兵力的国家),惨败溃退。这也是造成蒋介石在后来谋划第二次缅甸作战时要美英两国做出严肃承诺和按计划支援,中国才能出征。要不然,最后一点家当就得要重蹈覆彻。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蒋介石借故拖延,只等待美英搭救中国战区,自己不做一事。
除了“史迪威事件”贯穿整个中美关系时间轴,齐锡生也感慨因为中国坚持抗战到底,靠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对日作战八年之久,最后才能一举刷清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疆土恢复,崛起为强国之一。
想来如果不是蒋介石坚决联合美、英和苏联对抗日本,恐怕最后只能沦为战败国,继续沉沦。虽然美国的滴水相助只能让中国做最低限度的抵抗生存,可是却能拖住掉入泥淖里最大量的日军,却也因而减轻美国在太平洋全面反击的压力。中美合作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可是后来美国在短视利益计算下,出卖中国。当然自己铸成的大错也在后来付出惨痛代价。
Sept 21,
2021 - RC
1 郑浪平:《中国之怒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时英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第697页。
2 如上,第668页。
3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初版,第123 – 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