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七七事变战事初期认为只要故技重施,军事压力加上恐吓就能得到想要的“缓冲区”。结果没想到蒋介石坚持华北不能丢,还把中央部队源源不断投向上海,硬把主力战场转向华中。从一个日本自以为小小可控的冲突变成大战。当然,没有人会认为中国人抵抗多久,以一个分裂落后的国家对上世界军事先进强国,也许不堪一击是全部人对结果的认知。
所以非常好奇的是,蒋介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当孤注一掷的中央精锐部队被打散,首都门户大开之时,是什么东西能让他竟有如磐石一样的决心,抗战到底呢?
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败象已露,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1
十年以来对倭之决心与初意:
甲、 如我与之妥协,无论至何程度,彼少壮侵略之宗旨必得寸进尺,漫无止境,一有机会,彼必不顾一切信义,继续侵略不止也。
乙、 即使解决东北问题,甚至承认,彼以后亦必侵华,毫无保障,一时妥协,不惟不能奏效,徒自破坏人格与国格而已。
丙、 倭之望我与之妥协者,其唯一目的为破坏我人格,使中国无领导中心也。
丁、 此次抗战,无论结果与成败如何,但如不抗战而与倭寇妥协,则今日国乱形势,绝非想象所能及也。
戊、 倭寇非先击败我革命军,确实处置中国后,决不敢对俄开战。故我国虽欲与倭谋妥协以待时机,决不可能。
己、 总之倭寇对我,一得国际动摇机会,必先向我进攻。此无可挽回,亦不能用任何策略转移者也。
庚、 此次抗战实逼处此,无可幸免者也。与其坐以待亡,致辱招侮,何如死中求生,保全国格,留待后人之继起而复兴。况国际形势,非由我自身牺牲,决不能唤起同情与干涉耶?
辛、 解决中倭问题,惟有引起国际注意与各国干涉。今九国公约会议已有召集确期,国际盟约亦有较好之决议,此乃抗战牺牲之效果也。
最后他说道,“如此次再不抗战,则国民之精神消沉,民族等于灭亡矣。”
齐锡生在《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认为蒋介石在这“十年来”得思考结果;对日不可求和的原因、抗战必须不惜一切牺牲进行到底的理由和中日冲突解决脱不了列强得干涉。尤其是不可求和得原因说得比当时许多政治领袖和学者们都深刻和透彻。2
蒋介石宁为玉碎的精神,不独他坚忍信念和积极乐观态度有关。若没有对国际形势了解和对自身民族怜爱,其他懦弱摇摆不定的国家领导人早早就对虎豹豺狼跪膝膜拜了。
齐锡生觉得蒋介石在11月30日的日记写得很有趣。在11月底淞沪会战崩溃之际,蒋介石很理性地把长期抗战可能带来地恶劣后果做了一番梳理,3
考虑长期抗战之最恶场合:
甲、 各省军阀割据,国内分崩离析
乙、 共党乘机捣乱,夺取民众与政权
丙、 散兵游勇到处抢劫,民不了(聊)生
丁、 人民厌战,共党煽动,民心背弃
戊、 政客反动离间,各处伪政权纷起
己、 各国与倭妥洽,瓜分中国
庚、 倭俄以中华为战场,陷于西班牙水深火热地位
辛、 财政竭蹶,经济枯梏,社会纷乱
事后看来,全部都一一应验。蒋介石不是不知道坚持抗战的后果,他不是头脑简单只想着带国家往悬崖跳,粉身碎骨不顾一切。蒋介石在10月底的日记已清楚明白求和妥协不能,只能长期抗战。可是既然明知道最恶结果,他还是一意孤行坚忍下去,不接受任何一方屈辱的停战协定,可真是民族主义者乎?
齐锡生认为蒋介石在如此恶劣情况下也能维持斗志,就是所谓惊人毅力或是独排众议一意孤行的胆识。除此之外,日军暴行肯定也对他得感情造成极大冲击,进一步坚定抗战到底的决心。作者在蒋介石日记里摘录了。4
早在1938年1月22日,南京屠杀的事故已经传入蒋介石耳中,他当时对于事件的规模和凶残真相,可能尚未获得全面性了解,但是写道,“敌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彼固陷入深淖,进退维谷,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在1938年5月间,蒋介石看到了一些照片,极可能是南京大屠杀的景象。使他大受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我男女同胞受敌寇惨杀凶淫之照片,而不动羞恶之心,无雪耻复仇之志者,非人也。”隔日又写道,“敌寇残暴凶横实古今无例,若不消灭,何以维持人道?”同样的情操不时会在日记中宣泄。例如在6月底,蒋介石又写道,“倭寇残暴凶横惨无人道,不知东北同胞在敌蹄蹂躏之下何以过生?若不与倭寇奋斗到底,将何以救我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耶?”7月间,蒋介石又写道,“见寇军残杀我平民同胞之照片,痛愤乃至瞑眩,极忧东方民族之仇雠相板,不知何日得了也。”9月初,蒋介石写道,“每念人民受战祸之烈,与妇孺受敌军蹂躏之酷,不禁肠断心裂。战事完结时应对妇孺与灾民定一特别永久法律以爱护之。而对于刻刮人民之贪污尤应最密防制也。”才隔一天又写道,“每见民众之菜色与妇孺之苦痛,不堪言状。所谓动心忍心之实情,非此不得而知也。”
现在的我们可能已很难想象,1937,38之际,中央军被打得七零八落、精华地区丧失、国内外和平呼声压力不断,漫漫长夜没有尽头,蒋介石要如何能坚持抗日?如果信念动摇而选择投降,后果真可谓遗祸世界。想到这里,能不捏一把冷汗吗?
Sept 17,
2021 - RC
1 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 1937—1941》。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7月初版,第32 – 33页。
2 如上,第33页。
3 如上,第35页。
4 如上,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