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星期五

抗战大战略

终于定下心来读《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 – 1938)》。这本书简洁和流畅的书写让读者很快就能被带入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国和日本,各自如何准备和应付对方,甚至对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都有新的解释。

其中最大的新颖观点是作者在最新披露的资料里发现,在很早以前蒋介石就已经布署大后方战略以应对未来的持久战,是蒋介石要以空间换时间来打赢中日战争。其中以前很多学者认为蒋介石让中共流窜西南是为了要私欲,趁机伸手进去中央未能控制的地盘,典型的叙述就如以下,

                在战略设计上,应在西面预置兵力。防范共军向西突围;应该把红军向东或南方压迫,再把他们推向海里,这正是蒋介石战略上的基本错误。……1

     西南各省平素对蒋介石怀有二心。蒋想藉共军“西窜”,借当地的势力剿灭共军,中央军只在共军的后面跟进,作为“监军”者,蒋介石的“一石二鸟”手段,不光藉中共来耗抵销各省军阀的实力,也使得中央军以追击共军的名义,名正言顺的进入,其实他的西洋镜早被穿了。蒋介石因为私心自用,犯了严重的错误,坐失了追剿的先机。2

郭廷以在70年代就提出“有谓国军原拟压迫红军东退福建,于濒海地区加以消灭,以东路军猛力推进,红军不得不铤而西走。其实西走为红军既定的计划,东退无异绝路。”3

《重探抗战史》认为蒋介石早在1933年就开始寻找抗战根据地,首先想到是西北或西南。到1934年就比较考虑四川了。在19341229日的日记写下,4

                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当再熟筹之!

19357月,蒋介石对军事将领说明他对未来抗日战略得规划:“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为主要线,以洛阳、襄樊、荆宣、常德为最后之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5

除了对大战略得描述,这本书认为淞沪会战是蒋介石对之前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思想的履行;中国主动挑起,而且早已有准备,把日方主力由华北拉来华东。引用很多资料来叙述蒋介石对淞沪会战在大战略安排的重要角色。

最后,这本书也提到藤县保卫战为台儿庄争取了宝贵的5天时间(孙连仲第2集团军就是在这5天里从河南赶到的。)6。可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惨烈抵抗对大局影响不大。在手上有限书籍里找不到更多的资料,留待以后再探讨。7

Aug 11, 2021 - RC

王逸之:《五次围剿——国军五次围剿红军战役始末》。苍璧出版有限公司,201210月初版,20166月初版三刷,第215  页。

如上,第 216 页。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5月第1版,19995月第1次印刷,第625页。

郭岱君主编:《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 – 1938)》。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510月初版,173 – 175 页。

如上,第176页。郑浪平就认为“在蒋介石日记中,曾多次记载,在面临日本节节进逼得压力下,国民政府得力量,迟迟无法进入大西南,而建立抗战所必须得战略后方基地,常让他半夜都无法入睡。”。引自《中国之怒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时英出版社,20055月初版,第284页。

如上,第418也。

苏圣雄:《战争中的军事委员会——蒋中正的参谋组织与中日徐州会战》。元华文创股份有限公司,20182月初版,第161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