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0日星期四

大日本帝国的安全感

很多人以为日本在维新运动后才有所谓的“帝国”概念。其实在古代日本天皇为了维系他在国内地位和加强所谓的民族认同感,就“幻想”着对朝鲜有藩属关系和对中国有平等地位。1

到了19世纪末,日本政府元老,山县有朋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主权线”就是日本本土,“利益线”就是与日本安全密切相关邻接地域,具体来说,就是朝鲜2,保护“主权线“和”利益线“对日本安全攸关重要。

当然,最后发生甲午战争,魂萦梦牵的朝鲜终于纳入帝国。可惜惶惶终日,嚷嚷日本帝国的人已有了一个大半岛还是没有安全感。只有垂涎中国东北(日本所谓的满洲),原来这才是属于大和民族的地方。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满洲人不是中国人”、“满洲自古并非中国领土”等等宣传3,搞得后来傅斯年跳出来写了一部《东北史纲》反驳日本谬论。这些“极度没有安全感”宣传其中就有,

                宣称“满蒙”同日本的特殊关系。是日本的生命线。如前满铁副总裁、政友会议员松岡洋右在1931年春发表的《动荡之满蒙》的小册子中说“今日满蒙之地位,对我国说来,不仅在国防上十分重要,而且对国民经济也是不可缺少的。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来看,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我国要牢固地确保和死守这条生命线,而不必害怕任何国家和任何人。”同样,当时任关东军参谋的板桓征四郎,在制造这种侵华舆论方面也十分活跃。19313月,他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所作的题为《从军事上所见之满蒙》的讲演中声称,“满蒙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的经济生活具有很深的特殊关系”,在这里,形成了帝国的第一线”,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需之地区”。

     而当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菱刈隆在同年529日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更是公开宣称:“惟满蒙之地,与帝国之国防及帝国之生存,具有很深的特殊关系,不可以单纯之经济观点视之,此乃无需赘述者。”“对满蒙问题做根本性的解决,实乃完成帝国崇高使命的第一步。”此外,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于同年84日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也称:“满蒙地区在国防上、政治上、并将在经济上同帝国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4

摘录这么长一段,可见日本多么没有安全感,要有一个东北加上蒙古才能安枕无忧。当然,后来918事变,一口吞了整个东北。可惜真有了东北还是没有安全感。所以在1935年,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所谓的“广田三原则”: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承认满洲国、承认日本在华北的权益等5。同年,殷汝耕在日本扶持下,宣布脱离国民政府,成立所谓“冀东防共自治区”,为华北特殊化开始6

想当然尔,有了东北和“冀东”,还是没有安全感。就是要定更大块地域才能实在。贪得无厌下结果就爆发了全面抗战。

1937113日,就在战事正炽热时,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一)内蒙设立自治政府;(二)华北沿满洲国边界至平津以南一带,设立非武装区;(三)扩大上海非武装区,并由国际警察管率;(七)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谈不拢后的1226日(南京已沦陷),日本再提出议和条件。(一)中国应抛弃联共、反日、反满政策,并与日、满合作实行反共政策;(二)在必要区域内设立非武装区,并成立特殊政权;(三)日、满、中缔结密切经济合作之协定;(四)中国对日本为必要之赔偿。此外,还口头补充(一)蒋介石派代表到日本指定地点为和平商议;(二)和平商谈期间,军事行动必须继续。7

所谓的议和只是配合战事,日本真以为国民政府会签下如此屈辱和平条约?

历史不断在重复。不同只是在于主角。侵略者无论再有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假扮成楚楚可怜,一副自己才是受害者的形象,也不能掩饰残暴和战犯嘴脸。

March 10, 2022 - RC

1 郭岱君主编:《重探抗战史(一)——从抗日大战略的形成到武汉会战(1931 – 1938)》。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510月初版,18 – 21页。

2 如上,第27 – 28页。

3 郑浪平:《中国之怒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时英出版社,20055月初版,第88页。

4 汤重南  汪淼  强国  韩文娟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9月第2版,第502页。

5 何世同:《艰苦卓绝——国民革命军抗日战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五)》,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5月初版,第69页。

6 如上,第75页。

7 邵铭煌:《和比战难?——八年抗战的暗流》。201793日初版1刷,第49 – 54页。

 

本来没有心思写这篇短文,不知为什么今早冲动有了很多构思就在下午匆匆提笔到晚上完成。这也要感谢一位心系世界局势,国际战略纵横关系学术界出身的朋友刺激,因为他的新闻分享,能对时局有最新了解。只可惜他家有大小和日常工作拖累,要不然就是一位出色的时事评论家。可惜啊!


2022年3月5日星期六

读《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

因为《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而认识李峰。对他以渊博的考古认识和在历史事件描述时配以清晰明了的地图地理形势,赞叹不已。所以知道出版了他另一本关于中国早期历史的著作,《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赶快就上网买了下来。

在这本面对西方读者的书,他以一贯的写作手法;大量的考古发现加上西方汉学家或是华人学者的英文著作为我们整理简单叙述早期中国到汉末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不由得不佩服作者似乎很轻松可以信手拈来很多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加以厘清传世文献中论述。因为这本书主要是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和非专业人士的入门书,所以书中很多文章对当中历史有一定认识的读者来说都是老生常谈,可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千年历史,还是不容易。非常愉悦地读完这本书,这要感谢译者高深功力,如没有如此流畅的译文,这本书就要大打折扣了。

可能李峰专业不是在汉代历史,所以他讲到王莽新朝覆灭的原因时就引述毕汉思对王莽败亡的观点;

                王莽统治的末期,黄河几次决口,造成大量人民死亡。同时干旱和蝗灾也在蔓延,从豫东鲁西开始,很快地遍及中原各地,乃至侵入西方的渭水流域。1

李峰认为王莽政权从一开始就面临合法性的问题,所以后来的天灾促成新朝的覆灭。其实余英时在1956年和1979年增订撰写的《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王莽亡于黄河改道说〉质疑》2已经运用了大量证据来说明,所谓的黄河水灾在王莽末期不是特别严重,在极端干旱和严重蝗灾面前根本不足比较,所以水灾不是造成新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只是好奇,为什么李峰没有采取余英时的说法。

June 22, 2021 - RC

1 李峰著  刘晓霞译:《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201月初版,20207月初版2刷,第340页。Li Feng, 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New Approaches to Asian History Book 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Bielenstein, Han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Stockholm: Elanders Boktrycheri Aktiebolag, 1953. 154 - 156

2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8月初版,20147月初版第10刷,第185 – 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