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星期五

上山下乡,三

北京到延安插队的知青,大多在十六七岁。从到延安后的打架和抢劫,加上延安生活困苦,一大批知青到了没多久就返回北京了。因为这些知青在北京闹事,惊动了中央,也因为延安是红色宝地,导致后来延安受到了特别照顾,大批物资援助源源向延安而来1。所以不知梁家河是不是也一样?第一次来到陕西待了几个月,思想冲击太大,待不住了跑回北京。之后没办法,自身安全重要(爸爸被批斗)还是回来延安接受再教育,避避风头。

边疆农村、农场和建设兵团都有“异国风情”浪漫情调。可是广东知青可不是这么想。法国学者潘鸣啸的《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里有一段说,

                有专门帮助越境的人(大约500元,对知青来说,太贵了)。农民和渔民就卖他们的船。一个广东动物园的职工因为经常把老虎的粪便卖给知青而被捕了。据说那种臭味儿可以阻吓那些追捕知青的警犬。2

这一段话立即想起周润发和曾志伟主演的《公子多情》。当年就因为他俩在计划偷渡去香港前在动物园偷老虎粪便和在丛林逃跑里因嘴巴的老虎粪便口气而笑得不能自我。当然,他们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也是在学校和朋友嬉闹时模仿的口白。

而去年有位朋友转发一个影片,说这一位乡下“青年”在面试上大学,只需要说自己是个贫农,就可以被录取了。当时这位朋友还问,是不是如此?真的吗?

在潘书里写道说在1973年因为中央重新要求上大学要有“文化” ,而一位农村担任生产队队长和团委委员的辽宁知青张铁生在考试中交了白卷。他在试卷背面写了封信:他说因为他全身投入农业生产没有时间温习,而那些没有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书呆子”却可以温习课业,所以认为现今考试制度偏向这些“浪荡”分子。自己“自幼的理想”就被这几个小时考试拒绝了。后来这封信登上了报纸,被毛远新捉住机会来宣传攻击中央,认为张铁生才是“马列主义”分子,而张铁生也后来被农业学院录取,还当上了人大代表。3

这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故事,都是曾经发生。只要体制还在,什么光怪陆离的事都每天发生,没什么稀奇。

April 14, 2024 - RC

1 米鹤都:《聚焦红卫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3月香港第1版,第1次印刷,第290 – 292页。

2 潘鸣啸   欧阳因 译:《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0年第2次印刷,第367页。Génération Perdue: Le movement d’envoi des jeunes instruits à la campagne en Chine, 1968 – 1980. Copyright © 2004 Éditions de l’ÉHESS. By Michel Bonnin. Translated by Annie Au-Yeung.

3 如上,第98 – 100页。

2024年5月9日星期四

上山下乡,二

很多人对于知青下放到广阔无限风光的边疆草原、到炊烟袅袅农村背起书包为贫困农民看诊或是到大河大江开山辟土,充满了浪漫和那无我牺牲精神所感动和向往。加上中共敲锣打鼓,一片红色欢天喜地的宣传,更是让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那一段历史是热血是革命的。 这里不嫌赘冗,摘录1968122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南京二十六日电)的新闻,

                《送女下乡记》

     二十一日晚上,南京部队工程兵某部助理员田方有从广播里听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最新指示,心情不必激动。他和爱人王振卿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最新指所,连夜给两个月前奔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他们学习毛主席这一最新指示的心得体会,勉励女儿要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革命大道走到底。

     两个月前,田方有的大女儿田蕴玉初中毕业了,他和爱人商量把女儿送到农村去落户。但是,他爱人有个活思想,觉得夫妻俩都有工作,孩子多,家务重,里里外外现在全靠者蕴玉,他一走,就像缺了一只肋膊,家务事没有个帮手了。田方有发现他爱人有这个活思想,就和爱人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夫妻俩边学习、边议论。田方有说,咱家的孩子老待在家里,不去经阶级斗争的大风雨,见阶级斗争的大世面,这样下去可要变修啊!让孩子到农村去锻炼改造,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大问题。毛泽东思想照亮了田方有爱人的心,她也表示,不能用“私”字捆住孩子。夫妻俩下了决心,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把女儿送到农村去。

     接着,夫妻俩又和女儿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起斗私批修,批判刘少奇的“读书做官论”,提高了女儿的路线斗争觉悟。蕴玉愉快地表示坚决奔向农村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让女儿到条件好的苏南还是到条件差的苏北去?田方有的爱人又有自己的考虑。她想:老田的故乡是在苏南,那里是鱼米之乡,把女儿送到那里去,生活条件好些,还有亲人照顾。田方有看出了爱人的小算盘,他想:培养革命后代,不能在温室里培养。艰苦练红心,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锻炼人。一南一北,虽然只有一子之差,却是两条路线斗争在头脑里的反映,于是,他召集全家开了一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用自己的家史进行活生生的阶级教育。在旧社会,天方有的父亲从小给地主放牛、当长工,眼看六个孩子在饥饿中挣扎不下去了,先是被迫把田方有四岁的妹妹卖了,后来又把田方有弟弟三人送给了别人。直到解放后,一家人才重新团聚。田方有血泪斑斑的家史,激起了全家人对旧社会、对党内头号走资派刘少奇的刻骨仇恨,更激发了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田方有的爱人又一次斗掉了“私”字,她站起来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为了干革命!干革命就要艰苦奋斗,我赞成蕴玉到苏北农村去安家落户。蕴玉听了爸爸的忆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她说,党内头号走资派刘少奇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毒害我们轻视劳动,轻视工农,想把我们引到复辟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我们决不上他的当!她当场向全家表示,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到艰苦的地方去安家落户,一辈子扎根在农村,一辈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蕴玉临行的前一天晚上,田方有全家在毛主席像前开了一个家庭欢送会。田方有把一套《毛泽东选料和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五篇”》送给女儿,又把一枚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挂在女儿胸前,希望她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的革命征途上阔步前进!母亲也千叮咛万嘱咐,要蕴玉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康庄大道。

     现在,蕴玉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思想越炼越红,身体也越来越壮,贫下中农都夸她像个农村姑娘了。1

家家户户斗争,人人争把孩子送农村,只能感受到知识青年义无反顾地要革命,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永远扎根在农村。才不过十年光景,1978年底云南、新疆、上海等地知青抗议绝食,要求返回城镇,不再要做革命接班人了。根据法国学者潘鸣啸统计,1968 – 1969年间真正的自愿者占下乡知青的10% - 15%,到了70年代几乎完全没有了,只剩下寥寥几个统计上不可忽略的特殊案例。2   

知青到了农村,看到的不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传统文化的农民,也不是宣传中的社会主义英雄3,而是经过新中国改造,土地改革沾了血又幸运熬过大饥荒的农民。结果是知青认为“心胸狭窄”的农民不配对他们再教育,加上亲眼看见农村的艰苦和出路茫茫,如何不心生返城意愿呢?

70年代初就有很多知青走后门返城,没后门的知青只能乖乖留在一穷二白的农村。加上高干子弟不老老实实接受再教育却以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违背誓言要永远扎根农村。那么那些留在农村的知青作何想法?1972 – 1976年间进大学的知青中70%是高干子弟,进入名牌大学的百分比更高达90%。奉献农村不是很高尚吗?高贵如梁家河都走了,留下来的不是傻瓜吗?4

知青在农村被干部敲诈和迫害,尤其是女知青被奸污的故事更是多5。所以在政治氛围比较宽松之际,1974年有603,500名知青返城,1975年有1,397,000名知青返城。到了1979年,知青就像逃离地狱般地惊人速度返城6。结果就有一说,“国家花了七十亿,买了四个不满意”。7

可是中共还是坚持自愿一说,却是强迁户口、断绝口粮、施压父母等等压力下强迫知青下乡。另外中共最常说的就是“缩小城乡差别”,所以下乡上山对知青个人历练也好对农村发展也好。可是因为户口制度和城乡二元制钳制下,折腾了全中国的下乡运动不但没有缩小城乡差别,还增加了农村负担和加重城镇人口歧视农村的传统观念。8

潘鸣啸在书最后对于中共不再搞乌托邦王国,君王式地蔑视社会经济利益感到乐观。觉得不会再有类似大跃进和上山下乡地劳民伤财运动9。可惜不过十年,知青一尊却以帝王权威把整个国家绑在一起,大搞他所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失业青年,接受革命洗礼再教育,下乡上山吧!

April 14, 2024 – RC

1 江沛  姬丽萍  赵永和  选编:《共和国往事——老新闻(1966 – 196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9月第1版,200111月第3次印刷,第215 – 217页。

2 潘鸣啸   欧阳因 译:《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0年第2次印刷,第223页。Génération Perdue: Le movement d’envoi des jeunes instruits à la campagne en Chine, 1968 – 1980. Copyright © 2004 Éditions de l’ÉHESS. By Michel Bonnin. Translated by Annie Au-Yeung. 就算那10% - 15%,也是很多在发现他们面对无可避免的现实的时候,只得逆来顺受 潘文。

3 如上,第266页。

4 如上,第304页。

5 如上,第94页。仅1976年就揭发出1万宗迫害事件(其中奸污女知青占了大多数)。同一年,记录有4970件知青“非自然”死亡个案,占总死亡人数的73.5%。引自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全国城镇……》,页70 – 71页。

6 如上,第110页和第161页。

7 如上,第130页。李先念承认是他先讲出“四个不满意”的(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也有,“国家花了六十多亿,买了个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十卷——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1979 – 1981》。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第1版,2009年第2版,第155页。转引自《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第四卷,上册,页273

8 如上,第403 – 406页。那些个别知青怀念当年岁月和对农村作出贡献的例子只不过是千万中人的零星个案,万不可夸大。对知青个人前途和国家造成的破坏远远大于那些拿出来宣传的样板。

9 如上,第439 – 4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