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生祠最著名莫过于对魏忠贤的个人膜拜。上至愚蠢文盲的皇帝、下至寡廉鲜耻的文武大臣大肆对一个刑余之人在全国搞个人崇拜,若不是天启早死,还不知道这样堕落的造神运动还能到什么疯狂地步。
除了关于魏忠贤生祠在专制极权的明代后期影响,对于生祠在明代政治的内涵意义就不是很了解。美国学者施珊珊的《小天命:生祠与明代政治》就为我们讲述,在县一级或是更大的地域范围的生祠构建是如何影响官员仕途和对一个地方的妥善管理。皇帝和京城中央官员对于普通老百姓是如此遥远,最直接面对的地方知县才是能决定公平税收和解决生活困苦的“父母官”。平民和地方官员对于生祠的利用,让地方也有“天命”来“督促”和“授予”官员的合法性。生祠可以拿来“感恩”离去者,也可以拿来“警戒”后来者要学习如何当个好父母官。生祠政治文化如此多变,可让我们了解明代历史的另一个侧面。
除了当地老百姓真为了感念“好官”而建立的生祠,阿谀奉承想当必是生祠的推动力。只要专制政治制度存在,生祠或是个人崇拜就不会绝迹。人民领袖的伟大思想是学校的必修课、人民领袖讲过的话不可妄议,人民领袖端详过的茶杯作为展览圣物,现在只差没有生祠供人烧香,岂不扼腕!
May 07,
2023 – RC
施珊珊 著 邵长财 译:《小天命:生祠与明代政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第1版。Shrines to Living Men in the Ming Political
Cosmos by Sarah
Schneewind.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