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黄仁宇两本书,《缅北之战》和《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想不到一个退伍下级军官可以在陌生国度半工读新闻系,尔后半途出家攻读历史,46岁才获得博士学位。如此人生遭遇可以说是精彩,也可以说迟了他人20余年,且不说后来61岁时被个二流郊区大学裁退的耻辱。
黄仁宇在他的第一本书,《缅北之战》写出一系列对日残酷战斗。可以想象当年国军在缅甸的牺牲和美军装备军援对反攻的贡献。若没有美军训练和空军支援,如何能反攻还是个问题。丛林里捡了条命回国,黄仁宇还是继续在军中服役。他非常幸运能在国共内战之际离开东北,若不是,以他的身份,不是沦为战犯就是在后来不断的残酷运动被磨碎。
一个中途出家学英语的中国佬能在美国修读新闻系,34 岁的“青年”挤在课堂里和年轻过他一轮的美国人上课,没有知耻之心,如何能撑得下去。也许其中之一是他乐观还是无奈只能是异乡求生活唯一途径?黄仁宇在美国上学时打了很多份工,其中他回忆有如下描述
……我发现以劳力赚钱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一天靠努力工作两、三个小时,在当时足足可以赚到最低生活费,事实上还是劳动的好方式,除了活动身体外,还可以打破孤寂的感觉。我的自由感和乐观主义来自于我的自给自足,能够看到劳力的“成果”直接转成现金,无论多微薄,都可以说是特权。不说别的,我就无法在中国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是从欧洲和中东来的研究生都承认,虽然为期甚短,靠打工赚取工资仍令人喜悦,因为在他们国内很少有这样的机会。1
看了这段有些感触。自己在大学三年级时在森林系兼职实验室助理,一个星期2到3天,每天2到3个小时,放学后到实验室里替教授从田里采集回来的河水样本做化学分析和数据处理。后来大学四年级在系里申请到可以为三年级主科,“热传导”批改功课。自己推导答案后和教授讨论,然后拿着一叠功课回家批改,除了可以任意填写工作时间,时薪还高过实验室助理。虽然兼职收入不多,可是每2个星期收到薪水单时的愉悦也像黄仁宇描述一样。口袋多了钱,就会去台湾餐厅享受葱炒牛肉或是猪排饭,满足感远远胜于加税后1美元6分的汉堡王汉堡与一杯清水。
黄仁宇偏爱以大历史观探讨中国过去发展与未来出路,而他在撰写回忆录时中国刚走出疯狂封闭年代开始与美国接触交流。所以黄仁宇回忆《中国并不神秘》里呼吁读者将中美贸易视为促进彼此了解的工具,暂时搁置哲学争辩。他用黑体字写下
但重要的是,交易必须基于纯粹商业的基础。任何从贸易中滋生的文化对话应该是互动而自然流露的。如果一方决定用贸易当杠杆,以影响另一方进行非自愿的调适,后果可能带来很大的伤害,没有太多正面的益处。甚至一方如果刻意努力影响另一方的想法,并以狂热的情绪推动,只会引来怨恨。2
他已预知任何一方如想“哲学”杠杆“贸易”的挑战。只是黄仁宇不能想象一个满口呓语自以为能扛起“中兴”的纯红革命家,整天不止想要收回每寸南海,还想要俯视世界,输出他所谓的一套韭菜民主自由。所以西方如何能在忽视自由和民主价值下贸易,继续赞助独裁和战争,而不能奢想对方改变或“温柔自然”地触碰对方“哲学问题”?
黄仁宇可以预感中美贸易的困难,可是他的大历史观却不能对香港前途有正确的预测。《中国大历史》里提到他在收到香港特区的基本法案后,乐观地认为“一个国家在现代经历了一段主要的突破时,连国家这一观念也可能变更,……它的成功应当为澳门造成前例。来日这动力之所致,不难度过台湾海峡,使突破历史的中国一统成为事实”3。黄仁宇没能看清中共待国家宪法如粪土,基本法还算什么?中国一统的大历史走向只能不如他所愿。
April 20,
2022 - RC
1 黄仁宇著 张逸安译:《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2020年9月初版第11刷,第151 – 152页。
2 如上,第459 – 460 页。
3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10月初版,2001年4月初版第37刷,第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