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很多关于远征军的故事,所以后来为了多了解这一段历史,买了几本有关书籍。这几本书都给史迪威不错评价,可能只专注史迪威在远征军作用,所以对他还是有所赞誉。可是如果把史迪威角色放在整个抗日大战略里看,始终认为史迪威对抗日的破坏远远大于对远征军建军的功劳。
在〈中国驻印军与中英美同盟下的暗流〉里,作者就认为
若非史迪威幕后的筹划张罗,以及其持续向英国与印度政府施压交涉,中国驻印军能否成立,成立后能否获得足够的物资、装备与训练,以及能否持续扩编,最终构成强大的战力等,均会有很大的疑问。……在1942年新编38师撤到印度之初,英国与印度政府即对中国军队进入印度之事,抱持很大的猜忌,怀疑该部队可能与印度人民合作,甚至不顾中英军事同盟,强悍要求新编38师缴械,一时之间风声鹤唳。……所幸最后风波平息,英国方始同意中国军队暂留印度。……也只有美军出面斡旋担保,才能使得英国退让,而当时能够让英国不得不退让的关键,自然就是美军指挥官史迪威。1
也许就是史迪威认为这是他自己的“史家军”,怀着为自己洗雪耻辱的伟大梦想,把那一丁点的美国军事援助大多都放在驻印军,不管更重要的重庆抗日需要。中国在中英美军事同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英美两国更是对反攻缅甸作战部署出尔反尔。
而在《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与战时盟军合作》里,作者怀着“了解而同情”的心理为史迪威“弃军逃命”作一番解释。
但是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史迪威个人的中国经验,让他在“技术”层面上,能够预判和自保,顺利脱险抵达印度;否则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前线统帅、战区参谋长,或者只是客卿)、要不要为战败负责,只要是失踪、阵亡,更糟的是被日军活捉,那么重庆国府的面子,只会丢得更大;相信对于当年的中美合作关系,也不容易善了。道德和现实之间,应该如何下出注脚,论者或许还可以有再检讨的空间。2
从来没听过陈纳德因怕有什么不测而对中美合作关系造成影响就不在天空飞。继任的魏德迈可以和重庆共存亡,嚷嚷要全权指挥的史迪威抛下蒋介石赋予他的中国军队,可以以一个什么“面子”还是什么“现实”下自顾逃命?难道就以他是个美国人(或是有“中国经验”)就不需要为自己统帅的军队负责?
也许更标新立异的是作者认为在重庆政府存亡之际时,没要把Y部队召回可能是蒋介石的真正想法。
但若吾人了解当时重庆高层面对“一号”作战,倾向保存实力的战略思考,以及陈牧农等人身败名裂的下场,滇西远征军留驻原地,对蒋而言,是否系更安全、更上算的决策?蒋曾否真想调动这国内最后的战略部队,以填日军“一号”作战之沟壑?恐怕该是耐人寻味的历史之谜吧!3
“一号”作战与河南的战败,为保大局,蒋介石就想抽调Y部队来抵抗日军攻势,可是在美国压力下,蒋介石被迫派Y部队进缅。自己的军队不能保护主战场,却要派到“第二战场”作战,可笑否?所以什么蒋介石是否想调动Y部队还是其实更想保留实力,这是倒果为因。其实Y部队已被迫派遣去缅甸作战而不是原地驻留,哪能什么留有唯一火种。4
纵观史迪威在中国抗日大战略的作用,可以说是破坏远远大于建设。不能为了所谓客观历史写法而对他有什么偏颇还是试图利用什么理由纠正后来对他的批评。显而易见,抛弃自己军队的将领、扣留军事援助勒索重庆和不顾主战场之安危的史迪威,这些失败远远大于他对驻印军建军之功劳。
March 27, 2022 - RC
1 王文隆 主编:《中国远征军与国际关系》。政大出版社,2021年5月,第153 – 154页。应俊豪撰〈中国驻印军与中英美同盟下的暗流〉。
2 李君山:《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与战时盟军合作》。政大出版社,2021年2月,第42页。
3 如上,第213页。
4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 – 1945)》。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初版,第409 – 422页。作者有详细解说。
也参考了杨维真 主编:《指挥、后勤与地方政治》。政大出版社,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