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在《南明史》认为后来我们对南明还是晚明这么一段历史既定印象很多时候是因为东林或是同情东林学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所影响。当然,清代纂修《明史》也沿袭东林对晚明党争的恩怨是非观。我们很多时候也全盘接受这样对晚明历史的叙述。
吴振汉《明清之际的史家与明史学》里对晚明史实溯源做了对比;翰林、缙绅、补官和布衣史学著作,他们在各自背景和时空下对自身遭遇和对历史反思如何影响后来人们对晚明错综复杂的刻板印象和认识。
在天子自吊,胡虏铁骑和接踵而来的剃发易服天道亡的悲惨下,有的士人抗清、殉国、有的忍辱写史、有的隐逸,当然更多的是投奔新朝。士人对自己未来不同选择也让他们对那一段历史各有诠释和辩护。加上清季文字狱毁书,我们对这些史籍解读更要小心取舍。吴书就认为在东林主导这段历史叙事的角度下,很多忠义士人慷慨就义被戏剧化,当然更多的是东林对立面人物被夸张贬低。
而在不是偏爱东林史籍里也让我们可以知悉“阉党”另一面;不是每个都是十恶不赦反面人物,东林也不是每个能在那大厦即倾里做什么实际挽救,不是继续争执就是排除异己。1
在〈三国史的论述〉和〈三国史的另一论述〉提过史家爱恨情绪都在左右下笔轻重和对史实取舍,也有很多故意加添虚假故事,晚明史论述也不能避免。所以我们要了解史籍作者背景和著作时间,要不很容易就掉入相信前人写给我们的故事。
March 26, 2021 -
ESGO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