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星期三

《中国 · 崛起》

10年前在大众书局的学校假期仓库促销里买了一本关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可惜当时只买到关于1978-1992年间的一册,1992年后的没找到。也拖到现在才用心好好看完这本书,吴晓波写的《中国·崛起》。

里头很多大时代的小人物,也有后来成名的大人物。他们的感叹和光怪陆离的商业故事都只能在那个年代出现。封闭了230年到开放,集中经济改革到私人企业,中间的跌宕起伏,可谓是叹为观止。

第一次去中国是在2001年的山东旅游,经过中国乡村市镇还能看到墙上的八股标语。后来20022005年有机会在中国大城市和小地方工作,虽然还能看到剥离脱落的白色标语,可是更能感受到当时中国经济的蓬勃向上,要与世界争第一的雄心。

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如何摸索前进,现在看来简单明了的商业道理在当年是如何石破天惊。也毫无意外,《中国·崛起》只能在政治正确下写企业史。作者回顾1979年的世界,没有提到中越战争11989年里没有六四、没有提到为何美国在1989年制裁中国2。当然,赵紫阳在这改革开放历程里是个隐形,没有出现过。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在《国家的囚徒》(Prisoner of the State)英文版序里就说

                人们常把邓小平看成改革的设计师。当然,没有他一开始对改革与开放的强力推动,就不会有改革。所以此后,在诸元老中他就像是改革计划的教父,得随时亲自出关以对付各路人马。不过,读了赵紫阳对自己掌舵过程的平实描述,事实就明朗了——真正打造改革的人不是邓小平,是赵紫阳。3

无独有偶,1989年世界共产政局的恶化,有了所谓自1981年以来规模最大、针对私营企业的整顿运动开始了。在当年肃杀压力下,台州的李书福慌忙把冰箱工厂捐了国家,带了一笔钱去读书4。而轻工业家电局对在杭州进行强行关厂运动引起的抗议回答是

杭州的非定点厂利用国家控制其他省份的机会所造成的真空,迅速发展,获取高额利润,给消费者和国家造成损失,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国家实行定点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考虑问题,从长远看对杭州有好处。5

32年后,这段话也可以套在同在杭州的蚂蚁。可惜就算早早捐了(还只是意愿而已),“妄议中央”的马云也肯定出事。

看到现在中美贸易战或是科技战还是所谓的价值观冲突,这一切在90年代是无法想象,或是没有想到中国可以这么迅速在21世纪初就敢于与美国“亮剑”。1997年,美国学者写道,

                ……因此,市场发展和开放政策既已导致党中央政权渐衰,长此以往,一旦人民富足起来,要求享有更多权利,社会就可能走向更自由、更民主。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活动,也意味开放与多元并存的趋势会持续。中国在经济上愈来愈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也从经济的、法律的、人权的事务中接触到国际机制的规则、标准、法条、压力、监督。……6

20年过去,开放和人民富了起来没有带来所谓的政治改革,也没有所谓的地方联邦制。反而现在的中共看似党中央无比强大,平视世界了,不止轻蔑国际法律规则,也不屑普世价值,中共还要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规则于世界通行。

以为中共在门户开放后会拥抱世界规则,想不到的是中共在壮大了之后竟然还想“统战”自由国家,输出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那位剥光了衣服也要坚持当皇帝的小丑,42年前的严家其在务虚会就对其有先见之明

                如果只是政府首脑有一定任期,而党的主席在事实上仍是终身任职的话,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共和政体就不可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教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从强调“集体领导”开始,以破坏集体领导、大搞个人专权告终。如果党的主席事实上仍是终身制,总有一天,还会产生新的林彪、新的四人帮,他们还会掀起“造神运动”……到时候,就很难阻止以新形式出现的“现代迷信”的瘟疫的流行了。7

预言之准,能让人不惋惜吗?

美国当年的好意,为中国开放科技教育领域。 1978年中国遴选480名学生赴28国家深造8。而美国在197812月接收了第一批50名访问学者,最小32岁,最大499。在19781979年,共有433名学生到美国研究物理、数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电机工程、航空工程、太空科技、原子工程、化学工程等等。10

美国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培养了第一批科技研究生。现在却是最大的“外国敌对势力”。难道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怨报德吗?

March 07, 2021 - RC

1 吴晓波:《中国·崛起》。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81日初版1刷,第70 – 71页。

2 如上,第348页。

3 赵紫阳著  鲍朴编:《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录音》。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68日初版1刷,2009611日初版3刷,第10页。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于英文版序。

4 吴书,第343页。

5 吴书,第341 - 342页。

6 费正清,戈德曼著  薛绚译:《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增订版。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7月台初版,20043月增订版4刷,第515 – 516页。John King Fairbank, 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 1992, 1998 by the Presidential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publishing rights arranged with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十卷》《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1979 – 1981)》。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第1版,2009年第2版,第36页。

8 史景迁著  温洽溢译:《追寻现代中国——从共产主义到市场经济》。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515日初版1刷,20031125日初版7刷,第899页。Jonathan D.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1990, 1999, 2001,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by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mpany.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in association with BARDON-CHINESE AGENCY

9 吴书,第59页。

10 史书,第901页。

 

在《中国·崛起》有个似神话还是传奇的故事,

                1983年,王石当了几年工人和政府公务员之后,终于下决心去深圳实现梦想。一日,他在蛇口街头闲逛,望见路北一侧耸立几个高大的白铁皮金属罐,那是刚进来办饲料厂的泰国正大集团的玉米储存仓。这些玉米产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经香港再转运到深圳。王石楞楞闯进正大的饲料厂,找到人问:“你们为什么不直接从东北进玉米,而要从香港转呢?”这人回答:“我们也想呀。但是,中国的运输要指标,我们是一家外资公司,根本不知道该找谁要车皮,这件事我们解决不了。”

                王石一拍胸脯:“我解决运输工具,铁路、海运都没有问题,我拉来的玉米你们要吗?”

                就这样,他透过关系找到广东省海运局,双方一拍即合。王石当起玉米中间商。从19834月到12月,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他赚了3百多万。……(171 – 172页)

吴晓波写得如真如幻。为什么我有位国际战略眼光的朋友在饲料行业叱咤多年也没有如此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