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只要谈到安史之乱时就会提到蒲立本的《安禄山叛乱的背景》。2018年知道有了中译本,就赶快买来一睹为快。
这本50年代出版的书很仔细为我们叙述玄宗年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河北形势,安禄山与李林甫之间关系,还有最重要的,安禄山“杂胡”的由来。陈寅恪对安禄山“杂胡”的由来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早有一番论述和探讨,而蒲立本也更进一步运用古语言学研究安禄山家族渊源和种族归属。蒲立本在序言里感谢陈寅恪关于安禄山出身和唐代社会结构的描述对他的启发性1。只不过陈寅恪很可能不知道有如此事,遗憾乎?
后来在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也说到这本书对安史之乱历史研究有着“开拓性”的影响。很难想象一本50年代西方写的中古史竟然会对这一段历史研究影响之巨。
《安禄山叛乱的背景》里有很多很新颖的观点,譬如认为安史之乱不是所谓的平民起义和玄宗宰辅与财政官员的出身背景对当时政治发展的影响。
其中有趣的是,蒲立本认为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里对唐廷东迁洛阳背后的原因解释有点不足。
全先生只关注到了江南作为粮食供应地的重要性,却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洛阳距离整个黄河平原比长安要近得多。在7世纪,朝廷的大部分粮食供应可能都是由河南与河北的南部来承担的,而南方地区则主要负责转运绢和其他轻货。伴随着东北地区军粮需求的扩大,特别是在叛乱之后,东北落入半独立的藩镇之手,江南才真正成为京师的主要租赋来源。2
而这本书当年出版时,全汉昇在书评里对此书赞誉不少,也才知道原来蒲立本是在抗战胜利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拿国民政府奖学金研究中国历史。
只可惜全汉昇在书评里没有直接对蒲立本的观点作任何阐释。可是全汉昇却认为《安禄山叛乱的背景》忽略了因为运河交通和洛阳与长安之间的漕运改善而导致江淮物资可以容易大量运抵长安。也因为如此玄宗不再东迁洛阳而长期在长安居住。这也让玄宗没有机会亲自接触在河北驻屯军队,安禄山可能也趁这机会来把国家军队当作私人工具叛乱。3
对于这一观点,也与后来的伊沛霞(Patricia Ebrey)在《宋徽宗》里叙述有些一样。作者这样认为,如果宋徽宗不留在宫中,如果宋徽宗能常出巡接触军队,也许对该怎么和完颜阿骨打谈判,要把什么任务交给哪些将领就能有更好的判断。4
也许,这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到现在,军委主席要时常调研各大军区吧?谁不知敬畏、谁违纪违法、谁是叛徒、内奸、工贼,这就能“亲自掌握”和“亲自知道”吧?
May 16, 2020 - PSKC
1 【加】蒲立本 著,丁俊 译:《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中西书局出版,2018年4月第1版,2018年4月第1次印刷,第3页。Edwin G. Pulleyblank,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
2 如上,第66页。(唐长孺后来也认为“事实上河南河北地区在唐前期一直是东都粮食消费及关中粮食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4月第1版,2011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319 – 330页
3 全汉昇:《中国经济史丛》(二)中华书局,2012年6月北京第1版,第946页。〈评普利白兰克(Edwin G.
Pulleyblank):安禄山叛乱之背景〉
4 伊沛霞:《宋徽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8年8月第1版,2019年1月第3次印刷,第443 - 444页。Patricia Buckley Ebrey, Emperor Huizong,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