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陈寅恪叙述唐代牛李党争



之前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知道在牛李党争的叙述,陈寅恪没有对他们之间做绝对的分别。不是说这边全是或就是新兴冒起的浮华科举士人;另一边就是山东旧族门阀世家士人。

迈克尔·多尔比在《剑桥中国隋唐史》里根据日本学者砺波护的研究,列出牛党和李党之间可考成员的出身。

                它的结论表明,按照表中开列出来的情况看,两个朋党甚至在科甲人数和巨室后裔人数上都是旗鼓相当的。这就使朋党双方泾渭分明地有所谓拥科举的一方和反科举的一方的说法不攻自破了。1

9世纪中叶政治朋党中可考成员数字一览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也是如此赞同砺波护的研究,文字叙述也和《剑桥中国隋唐史》一样。2

只要翻阅《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已经写得很明白,

其间山东旧族亦有由进士出身,而放浪才华之人或为公卿高门子弟者,则因旧日之士族既已沦替,乃与新兴阶级渐染混同,而新兴阶级虽已取得统治地位,仍未具旧日山东旧族之礼法门风,其子弟逞才放浪之习气犹不能改易也。总之,两种新旧不同之士大夫阶级空间时间既非绝对隔离,自不能无传染熏习之事。3

……

一曰:牛李两党之对立,其根本在两晋、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后由进士词科进用之新兴阶级两者互不相容,至于李唐皇室在开国初期以属于关陇集团之故,虽与山东旧族颇无好感,及中叶以后山东旧族与新兴阶级生死竞争之际,远支之宗室其政治社会之地位实已无大别于一般士族。

二曰:凡山东旧族挺身而出,与新兴阶级作殊死斗者,必其人之家族尚能保持旧有之特长,如前所言门风家学之类,若郑覃者,即其一例也。亦有虽号为山东旧门,而门风废替,家学衰落,则此破落户之新兴阶级不独无所分别,且更与之同化也。

三曰:凡牛党或新兴阶级所自称之门阀多不可信也。4

……

……则贞元以后宰相多以翰林学士为之,而翰林学士复出自进士词科之高选,山东旧族苟欲致身通显,自宜趋赴进士之科,此山东旧族所以多由进士出身,与新兴阶级同化,而新兴阶级复已累代贵仕,转成乔木世臣之家矣5

汪荣祖在《史家陈寅恪传》对《剑桥隋唐史》和其他人误读陈寅恪也已辩白得很清楚。汪荣祖认为
               
                类此中外评论家都把陈寅恪的解释简单化、绝对化,而没有顾及整个论证之过程。寅恪并没有忽视批评者所提出的要点,而批评者反而忽略了寅恪之要点。6

所以其实陈寅恪没有否认牛李党争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没有一刀切把两边都做所谓泾渭分明的对比

每一次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就非常感叹。陈寅恪在颠簸流离、生存环境极恶劣之际,还能写出“典范之移”的巨作,岂不伟大哉?幸天怜悯,没把他这两稿失散或毁灭于战火中,让后人有幸读之!

April 23, 2020 - PSKC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崔瑞德(编),迈克尔·多尔比《剑桥中国隋唐史》晚唐的宫廷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月第1版,200612月第2次印刷,第600页。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ang China, 589 – 906, Part 1 edited by Denis Twitchet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月第3版第2次印刷,第212页。

3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0014月北京第1版,20099月北京第2版,20157月北京第3版,20157月北京第7次印刷,第261页。

4 如上,第276 – 278页。

5 如上,第281页。

6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2月初版,198810月初版3刷,199710月增订2版,20131127刷,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