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鸦片战争的了解局限于英国蓄谋已久,执意要用战争来打开对中国的贸易大门。可是《帝国暮色》认为英国政府,尤其是是巴麦尊这位印象中所谓好战的外交大臣,可是不情愿和中国开战,也不支持那些英国鸦片商在中国的走私。
而义律(Charles Elliot)也没和以前看过的中文书籍里描述一样,是个好战侵略份子。相反的,来中国之前,义律在盖亚那从事奴隶保护官,他认为非把奴隶制度废除不可。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推想义律在接任对华商务监督后,他是以“修好的心态”对待中国政府1。作者认为“义律厌恶英国人搞鸦片走私,但他最在意的事还是确保英国子民在中国平安无事和茶叶贸易不中断,为了尽忠职守,良心不安就只能摆在一旁。”2
为了让降低可能发生冲突的机会,义律希望中国能将鸦片合法化。可是巴麦尊恰恰就不愿意介入英国商人在中国从事非法贸易活动中。巴麦尊对义律说:“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为了让英国子民得以违反其贸易对象国的法律而出手干预。”,“因此,这类人因为中国更有效执行这方面法律而蒙受的任何损失,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必须自行承担。”3英国政府不愿和这些走私贩子站在一起。
巴麦尊和义律都不支持鸦片走私,这就和印象中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而就在清廷搜捕中国鸦片贩子时,义律警告这些英国鸦片商,要他们离开广州周边地区,如果不离开就会亲自将对方交给中国人处置。义律还对他们说“如果中国政府认为扣押及没收前述鸦片合情合理,女王陛下的政府绝不会干预。”更甚的是,义律还写信给广东巡抚,表示自己绝对支持当地官府打击鸦片走私。4
之后林则徐的到来,以他强硬手段大力取缔鸦片,事件也峰回路转,把义律推向他与不耻的鸦片商在一起。义律被夹在顺从林则徐与维护英商的人身安全之间。义律被要求上缴几万箱的鸦片,没鸦片,不放人。困在商馆里的义律愤怒不堪,被林则徐鄙视,也被当地的英文报纸指责他帮着中国人欺负他自己的同胞。之后的义律就和我们知道的一样,紧急要求英国政府派遣军队来惩罚这种种“不合理的暴力”。5这后来的一切就是所谓的“鸦片战争”。
事后诸葛来说,当时在历史和天朝局限下的林则徐有更好的办法和手段吗?在道光皇帝殷殷期盼下,背负着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林则徐能有什么更“人道主义”的处理方法吗?
鸦片战争并非英国针对中国所制定之长期帝国扩张计划的一部分,而是让英国突然背离了数十年来、甚至数百年来大抵和平且恭敬的惯例。鸦片战争也非肇因于什么不可避免的文明冲突。……但如果当时义律未因恐慌而乱了阵脚,导致对林则徐的威胁反应过当;如果林则徐当时更乐于与义律合作,而非与义律对抗;如果他们基于共同利益而联手控管英国的鸦片走私者;又或者如果1840年4月10日凌晨,只要有5名下议院议员在表决时投下反对票——我们现在回顾的,或许会是大不相同的教训。6
Oct 24, 2019 - ESGO
1 史蒂芬·普拉特 Stephen R. Platt(裴士锋):《帝国暮色:鸦片战争与中国最后盛世的终结》。卫城出版,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2月。第331页。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2018 by The Knopf Doubleday Group.
2 如上,第339页。
3 如上,第340页。
4 如上,第355页。
5 如上,第372 – 373页。
6 如上,第4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