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研究数理至深需要天分,而也知道张荫麟被当年众多史学家赞叹他的史学天赋。可是读了《余英时回忆录》就慨叹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50年代在香港读书,竟然可以出版6本书,也参与杂志出版。不要忘记,余英时在抗战时期还是在乡下生活,没受过什么正式的现代教育。所以他的学生,陈弱水写道,
根据余老师的著作目录,仅1953到1955年这3年间,他就在香港出版了6本关于近代西方文明与民主问题的书籍,这是非常惊人的,因为他当时正在中国典籍和历史方面下功夫,也参与杂志和出版社的编务。这些著作大概都是在深夜不眠中写出来的,除了青年的体力与活力,对真知和理想的追寻更是支持这项工作的动力。1
陈弱水说的对,如没对中国典籍和历史下功夫,很难想象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在1954年写出一篇揭露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是抄袭《先秦诸子系年》的重磅文章。
也许是余英时的天赋和努力,钱穆因惜才而对待他异于其他学生。所以在余英时1956年初还在美国为访问学人时,钱穆写了一封非常感人的信给他,
弟傥然早返,得失之间,亦殊难计量。国内治文史者,日乏其人,必俟有后起英秀,任此重负。学位仅属虚名,弟若早归,幸穆尚未哀颓,相与讲究切磋,积数年之讲贯,甚望弟能建树宏模,不负平昔之所期。在美固可益妍新知,然旧籍邃深,亦甚须潜心,时过而学,则事倍功半。至于他年重谋出国,机缘决不乏,故弟之继续在国外深造,或先归益治旧籍,在过数年,重再远游,此事得失,各居其半。尽可安心乘运,不必多计虑也。2
就像余英时所说,这已是钱穆明白表示愿意在精力未衰之前,将毕生治学心得传授给他。钱穆如此寄望传衣钵于余英时,怎不让人感动。闻名学林的老师能遇到不懈问学解惑努力的学生,而在求学时能遇到学问精湛和不吝传授的良师,这不让人羡慕吗?
Aug 27, 2019 - TAD
1 林载爵 主编:《如沐春风:余英时教授的为学与处世——余英时教授九秩寿庆文集》。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月初版,2019年2月初版第二刷,第262页。陈弱水:〈有关余英时老师的回忆〉。
2 余英时:《余英时回忆录》。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初版,2019年1月二版十五刷,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