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里的〈蒋介石和开罗会议〉,林孝庭虽然对罗斯福要干掉蒋介石存有疑问,但是他的书写方式很容易让读者误解罗斯福真的要除掉蒋介石。
如果蒋以为罗斯福对他的态度颇为正面,那他可就错了。通过几天的近距离接触,罗斯福对蒋介石和中国局势的判断逐渐改变,并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在11月25日夜里,就在与蒋的晚间茶会结束几个小时后,罗斯福与史迪威进行了一次长谈,其中涉及到史迪威在中缅印战区面临的问题,包括与蒋的摩擦。罗斯福对史的遭遇表示同情,试图以他对蒋的不满来安慰对方。根据史迪威部下弗兰克·多恩(Frank Dorn)的叙述,罗斯福称他对委员长已经“感到厌烦”,建议史迪威如果无法和蒋相处或者无法找到蒋的替代者,那么就应设法“除掉他”。
美国总统是否真有此番谈话,不无疑问,不过与史迪威的谈话结束后,罗斯福在当晚确实告诉其子艾略特:蒋介石已向他保证将改善与中共的关系,允诺战后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府,甚至同意中共加入未来的中央政府,只要英国人在上海、广东等前通商口岸不再享有特权。蒋对中共问题或许只是口头承诺,但是罗斯福显然把此话当真了。到了1944年,国民党政府处理中共问题的方式将令重庆和华盛顿之间产生巨大分歧。1
引述这么长一段就是为了说作者的写法让人以为罗斯福对蒋介石有种种不满而导致要史迪威“除掉他”。
对于此说法,杨天石先引述史迪威与Frank Dorn的对话。2
将军注视窗外云南清澈的天空片刻,转身对我说:“我很担心这样的事件不断发生。大人物对蒋和他的脾气已经厌烦。”并且说,事实上,他用他一贯的奥林匹克的方式说:“如果你不能和蒋相处,又不能将他撤换,那就一劳永逸地将他除掉。你知道我的意思。将这件事交给您管得住的人。”
恰恰杨天石认为要除掉蒋介石不是罗斯福而恰恰是史迪威。3
这段记述值得注意,特别是“大人物对蒋和他的脾气已经厌烦”这句话,他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起意暗杀蒋介石的是史迪威本人,而不是罗斯福。
杨天石说开罗会议之前罗斯福和蒋介石素未谋面,电报都是外交文书,加上在开罗会议蒋介石对罗斯福崇敬备至、彬彬有礼,感到“厌烦”,应该是史迪威,不是罗斯福。杨天石也一一列出史迪威在日记对蒋介石的污蔑和指责,读来更能觉得是史迪威要除掉蒋介石。
齐锡生在翻阅了一切公开的文件和档案也认为是史迪威“胆大妄为,欺蒙上级,自作主张”,要所谓“除掉”蒋介石。4
而陶涵(Jay Taylor)就认为史迪威把罗斯福一句随口说说的话当成是“命令”要刺杀蒋介石。史迪威是无意或有意识地曲解了罗斯福的一句戏言。5
已经有很多学者认为罗斯福没有意思要“除掉他”,可是林孝庭为什么有意还是无意把这段历史写成好像罗斯福要干掉蒋介石。
July 24, 2018 - TAD
1 周锡瑞、李皓天 主编,陈骁 译《1943年:中国在十字路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8。第355页。1943: China at the Crossroads, Edited by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tthew T. Combs. Translated by Chen Xiao
2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6月香港第1版第1次印刷,第344页。
3 同上,第344页。
4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初版,第370-371页。
5 陶涵 (Jay Taylor):《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上)(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2010年3月29日,初版三刷,2010年5月10日,第289-290页。
5 陶涵 (Jay Taylor):《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上)(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刷,2010年3月29日,初版三刷,2010年5月10日,第289-2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