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对清军入关前如何对朝鲜的侵略不是很了解,这也是以前囫囵吞枣,乱读书的结果。后来为了更明白朝鲜和明清间的关系,集中大量阅读有关书籍,以填补那一段历史的空白。
在读葛兆光和关于“燕行录”的一些书籍,都提到“大清皇帝功德碑”。而后来在林亨芬的《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提到在甲午战争还未结束之际,朝鲜于1895年掩埋“清帝功德碑”、撤去“迎恩门”、“慕华馆”……1,就想知道那“碑”到底是什么东西。
翻了手上仅有的清朝历史相关书籍,只有一本有摘录碑文。作者还认为以朝鲜被免去两年的贡物而换来“大清皇帝功德碑”,碑文里把皇太极侵略朝鲜当做盛德来歌颂,把那朝鲜国王的反抗当做昏惑来谴责。这结果称得上惨而且重了。2
很难想象,朝鲜士人对这“野蛮”未开化满族的三跪九叩是如何感到被凌辱到极点,还要年年经过“大清皇帝功德碑”到北京觐见“奴酋”。怀着对明朝一切美好的思念,这对饱读诗书的朝鲜贡使不可不谓是个极大羞辱。
Oct 04, 2017 – TAD
1 林亨芬:《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致知学术出版社,2014年12月初版一刷,第59页。
2 袁闾琨、蒋秀松、滕绍箴、魏鉴勋、冯年臻著:《清代前史》。沈阳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714页。